一线调研社会救助如何更精准

2022/8/17 来源:不详

●“社区还组建了由社区救助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社工、志愿者等构成的‘急难’对象评估帮扶小组,定期对高风险家庭进行入户评估,做到及时救助。”——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区党委书记江慧

●“救助要‘精准’,人员常态走访是第一位的。” ——池州市贵池区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

主动对接让救助更及时

“当时,我们老两口醒来看到这么大的雪都傻眼了,幸亏社区工作人员顶着风雪来帮忙。”2月17日,池州市贵池区杏花村街道杏花村社区农药厂宿舍居民曹兴梅对记者说。

农药厂宿舍是个老旧小区,多为砖瓦结构,无法抵御大雪和低温。前不久,社区网格员在走访摸排时发现,72岁的曹兴梅遭遇车祸,正居家术后静养。考虑到天气寒冷,老人又突遇困难,社区人员向区民政局反映老人亟需救助。经区民政人员走访探望后,该区民政工作人员利用临时救助资金,将老人转移到附近宾馆居住,并安排好他们的一日三餐。

“这一户属于社区发现的高风险家庭。”杏花村社区党委书记江慧介绍,平时社区网格员会主动走访,排摸辖区重点人群的家庭情况,一旦发现需要救助,就会向民政部门反映。“社区还组建了由社区救助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社工、志愿者等构成的‘急难’对象评估帮扶小组,定期对高风险家庭进行入户评估,做到及时救助。”

近年来,池州市贵池区推动社会救助理念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对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家庭实施精准救助,让救助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温情。

“救助要‘精准’,人员常态走访是第一位的。”池州市贵池区民政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贵池区成立区、镇、村(社区)三级联防机制,以村民组为单位划分网格,由村包片干部、村民组长、党员担任网格员,对困难人群进行细致摸排。同时,为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能力,贵池区还在各村(居)工作人员中明确一名社会救助协理员,专门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确保基层有人办事。目前,全区20个镇已配备名村(居)级社会救助协理员。

近日,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民政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摸排困难群众情况。通讯员黄乃琼记者李明杰摄

●“审批下放后,低保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0个工作日缩减到20个工作日。” ——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低保专干黄乃琼

●“依托一个平台,工作人员就能实现对人员基本信息、走访次数等情况及时查看和研判,有效提升救助处置效率” ——六安市金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童散梅

审批下放让申办更方便

去年11月,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凤凰村村民吴某不幸被确诊为肺癌,高额的治疗费让一家人的生活日渐拮据。一次偶然机会,他打开“皖事通”App,点击“皖救一点通”在线提交了低保申请。没过多久,镇、村民政干部携带低保申请材料来到吴某家中,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和刚性支出等进行调查,随后经过一系列审核确认后为其发放了低保证。今年1月,吴某领取了第一份低保金。

“随着审批权下放,救助申请处置也一直在提效。”三十铺镇低保专干黄乃琼告诉记者,按照全省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核权下放乡镇(街道)的要求,镇里已经形成了村受理、镇办理、乡镇社会救助联席会议评议后公示并上报的规范性流程。“审批下放后,低保办理时间由原来的40个工作日缩减到20个工作日。”

在金安区,社会救助审核权被下放到辖区22个乡镇(街道),大大方便了群众申办。与此同时,在上级民政部门监督指导下,各乡镇(街道)严把新增救助对象调查核实初审关,对新增申请人家庭状况进行全面细致调查,并成立社会救助联审联批制度,确保做到“不漏保、不错保、应保尽保”。

除了审批简化,各地积极搭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多部门数据共联共享,让困难群众申请救助可“网上办”“掌上办”。“依托一个平台,工作人员就能对人员基本信息、走访次数等情况及时查看和研判,有效提升救助处置效率。”六安市金安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童散梅介绍,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集合了医保、乡村振兴、残联等部门数据,通过大数据筛查功能就可实现信息预警。目前,金安区全区名特殊困难群众已实现网上动态监测。

●“要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镇(街道)层面救助为民解困能力,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池州市某镇低保员

●“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覆盖面,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童散梅

补齐短板让服务更精准

近年来,我省逐步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社会救助标准不断提高、救助机制逐步完善、兜底保障能力持续强化。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社会救助工作也面临基层工作人手紧张、能力建设不足等问题。

某镇低保员告诉记者,社会救助工作是镇社会事务办下属民政办的一部分工作,经办人员兼管工作过多,有的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社会救助工作不够重视导致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差,制约基层救助工作的高效开展。“要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全面提高乡镇(街道)层面救助为民解困能力,确保社会救助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

池州市贵池区殷汇镇民政所工作人员冯杰华坦言,在工作中,还需在社会救助对象的申请、审核、审批等方面做更加细致的调查。“当前个人、家庭的收入、财产情况具有多样性、隐蔽性,且相关财产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仅靠人员走访调查难以准确掌握救助对象真实收入情况。”对此,冯杰华建议,要推进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建设,通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对社会救助家庭声明的经济状况信息进行全面、客观核对和精准识别。

“提升社会救助的精准度和覆盖面,还需要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童散梅表示,为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六安市金安区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收入核查评估、困难人群心理辅导等,强化社会救助专业力量,拓展救助服务项目,努力为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的救助服务。(记者李明杰阮孟玥)

·得失谈·

让社会救助更得力

社会救助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让改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体系更加完备,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了积极作用。需要看到,社会救助既是国家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既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要善于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为困难群众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救助。

一方面,政府救助依靠财政支出,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受财政状况制约,社会救助资金短缺,在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方面存在不小压力;另一方面,政府救助虽然是无偿的,但所有救助都是有条件、有门槛的,低保边缘人群、支出型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众由于不符合规定的家庭经济条件,就很难进入政府救助范围。另外,政府救助方式主要是现金物资救助,而弱势群体救助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既可能需要现金救助,也可能是需要看护、心理疏导或能力提升等服务救助。这些政府救助“力有不逮”之处,正是社会力量能够有效“补位”的地方。

从具体实践来看,社会力量具有动员、整合包括公益慈善资源、志愿资源等社会救助资源的功能,尤其是当下流行的“互联网+公益”模式,能够迅速凝聚起企业、公民个人的公益力量,让救助直达有需求的困难群众。在专业性方面,一些公益组织是由从事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在提供相关专业性社会救助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再加上社会力量具有较强的人力资源,能够深入到弱势群体之中,准确把握他们的救助需求,从而为其提供更为精准的救助措施。

因此,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既能够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救助需求,也能为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相关部门应转变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大力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通过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动员引导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开展扶贫济困志愿服务;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救助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信息对接、项目发布的工作联系机制,凝聚和形成日益强大的社会救助合力。最后,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的监管体系,加强事中事后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政府购买服务的全过程跟踪检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的规范化水平。

社会救助潜力巨大、资源丰厚,建立政府与社会力量良性互动、密切协作关系,形成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就能让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更科学,就能让困难群众感受到更多温暖和幸福。(范孝东)

·面对面·

近年来,我省围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民生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今后如何更好提升救助水平?记者就此对话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同志和省人大代表——

健全救助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对话人: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周小平

省人大代表陈丽贤   

记者: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我省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怎样成效?

周小平:社会救助是民生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年10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对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领域明确了一系列措施。修订完善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政策规定,加大低收入人口救助力度,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得到有效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进低保、特困等社会救助审批权下放乡镇(街道),目前,全省共有95个县区、个乡镇实现审批确认权下放。组织建设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建立健全常态化帮扶机制。坚持做到“单人户保”与“整户保”相结合,对符合条件的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于符合整户施保的坚持整户施保,切实做到保人、保户相结合,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记者:当前,我省社会救助工作还存在哪些薄弱环节?

周小平:当前,我省社会救助体系已基本建立,“有没有”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好不好”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当前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数量不足,且越到乡镇、村居工作人员越少,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社会救助基层工作力量还需进一步加强。二是虽然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但救助政策碎片化、救助资源分散、制度缺乏协调联动、救助数据共享推进缓慢、统筹发展不够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陈丽贤:当前,“生存型”的低保救助基本上做到“应保尽保”,但“发展型”的救助服务仍需要进一步提升。一部分低收入人口、返贫风险较大的群体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主要依靠兜底保障实现脱贫,这部分特殊困难群体也是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重点对象,其生活和发展质量与兜底保障政策实施情况紧密相关。从农村困难群众接受救助的情况来看,基本生活救助和政策补贴使得他们在物质生活各个方面的严重困难逐步得到解决,但在社会融入、心理调适等服务方面的需求还难以解决。

记者:精准救助是衡量民政兜底保障功能水平的重要标尺。下一步,如何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

周小平:要继续健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机制。重视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建立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系统,升级优化社会救助信息系统,进一步做好与相关部门的数据共享,构建涵盖低保户、特困户、边缘户等在内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信息汇聚、监测预警、精准救助。完善主动发现快速响应机制。坚持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明确基层组织及相关人员救助责任,通过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信息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加强摸底排查,巡访了解救助对象情况。持续推进运用社会救助大数据信息系统,逐步建立完善线上主动发现机制;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建设,完善申请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内容。计划在今年7月底前,实现与26家金融银行机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切实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度。

陈丽贤:应大力发展服务型救助,向社会救助对象提供发放基本生活救助金之外的救助服务,包括照料护理、康复训练、送医陪护、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多样化、差异化需求。加强对服务型救助类社会组织的培育,加大资金保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解决基层人力薄弱问题,特别是加强购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从家庭生活状况评估、家庭发展支持等方面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专业、细致的救助服务。(记者李明杰)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11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