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古人是登山,还是登楼读书工
2022/9/24 来源:不详我们都知道重阳节一个重要的项目是登高。这登高有几层意思。一是登高望远怀念亲人。那些文人士大夫在地方上辗转为官,那些商人在江湖上来回做生意,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见。
二是登高也是一种身体锻炼。陶渊明就有“登东皋以舒啸”的体验,登高既能抒发怀抱,排遣压力,还能锻炼人的体质。重阳节过后马上就是冬天了,风雪到来之前进行一场这样的户外高强度活动很有必要。
但是这样的登高活动,到底是登楼还是登山呢?个人认为当然是看情况,看身边的环境,有山则山,无山则楼。如果无楼,有亭台楼阁,甚至是小土包也是可以的。当然还要看人的体力,老弱病残就不能勉强。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这里也是说的登高,至于具体登哪里却没有说明。因为他是遥想家乡的兄弟在登高,而不是亲历或所见。
下面我们来看古人登高的例子,那些文人士大夫登高后都要用诗歌记录下来。先看登山的吧,因为大山小山到处都是,所以登山方便。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是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九日指的重阳节,齐山在安徽贵池,杜牧在唐武宗会昌年间在此任刺史时他和好友张祜一起携酒登山。
这首诗很有名,其中颔联是千古名句,引起了不同时代人们的共鸣。诗中说不管是得意也好,失意也罢,都是压力。趁着这个重阳节,大家都忘记它吧。也插上满头菊花,喝个酩酊大醉,开口欢笑一回。
孟浩然也有一首《秋登兰山寄张五》,虽然不是记载的重阳节登山,但是从他诗中所说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来看,重阳节和好友张五登兰山已经有了约定。而孟浩然自己就是常年隐居在襄阳鹿门山的。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
上面这首诗是李白写重阳节登上安徽当涂附近龙山的事情。风落帽虽然是化用魏晋孟嘉名士风流的典故,但是更是突出了李白这个“逐臣”登上名山后起舞弄影、宠辱偕忘的形象。
至于登楼的诗,我们读了很多,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崔颢的《黄鹤楼》,杜甫的《登岳阳楼》。但那都不是重阳节登上的。
而恰巧重阳节的时候,这些楼就不在诗人身边,所以我们看到的诗,很多都是登台。因为台容易建筑,它很普遍。台是用石块泥土垒成的,大多在悬崖峭壁边上,便于往下观察和欣赏。
杜甫安史之乱后来到了夔州,他在那里恰巧逢上了重阳节,他就是登上江边高台俯视江流的,因此还写了《九日》五首。“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他当时年岁大了,身体又有病,就只好登台而不登山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除了《九日》以外,杜甫这首著名的《登高》我们都知道,他也是写登台的。诗的颈联就指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此时诗人五十六岁了,还得了糖尿病、疟疾、肺病等,可以说是疾病缠身。
夔州的白帝城雄踞高山之上,又俯瞰三峡江流,重阳节杜甫抱着病痛登上江边的高台,看到山上红叶纷飞,脚底波涛奔流,触景生情,于是发出抑郁不得志、漂泊无依、老病孤愁的身世感慨。
下面再来看一首王勃的《蜀中九日登高》。这个登高和杜甫上面的诗歌一样也是登台,只不过他登的是望乡台。据说这个望乡台在蜀中的玄武山上。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中写重阳节主人设宴送客,写客人登上望乡台思念家乡。至于真实具体的望乡台在哪里,不要过多地去追究,它有时是楼台,有时是一个小土堆,有时什么也没有,可能就是诗人的一个虚构。
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人的登高诗,到底是登山还是登楼,到此应该很明确了。它既可以是登楼,也可以是登山。同时什么也没登也不要紧,诗人可以想象一个高处,照样可以写出登高诗来。要知道范仲淹从来没有去过岳阳楼,他的《岳阳楼记》还写了阴晴明暗好几种情形呢。
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重阳节的古诗词,我建议你阅读一下《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重阳节》,这本书收集了古人众多的重阳节诗词,图文并茂。
中华传统节日诗歌选--重阳节丁波:张晓华知识出版社1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49购买已下架本书价格实惠,内容全面,读者可以从诗歌解读中了解到更多重阳节起源、典故仪式和风俗,以及重阳崇拜等古文化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