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是花中第一流千古第一才女四首花词
2022/12/24 来源:不详若论中国历史上才女,李清照第二,无人称第一。
宋代星河灿烂的文化氛围,汴京人间繁华的见闻,李清照自有高人一筹的禀赋与视野——她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苏轼门生文学家李格非,又嫁得如意郎君太学生赵明诚,其诗词已为时人所赞。
按照世俗价值观,李清照无疑是幸福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兼具才情,更能神交。父亲教授她诗词歌赋,夫君能与她琴瑟和鸣,她只管云鬓斜簪,独上兰舟,把酒黄昏后……在李清照早期诗词中,无不透露着这种神思,就此一生,岂不快哉?
然而,在历史洪流中,独善其身亦何其难也?金兵南下,铁骑践踏,徽钦二帝,沦成囚徒,汴京焦土,百姓流离——44岁的李清照就此颠沛一生,她的足迹遍及南京、镇江、贵池、芜湖、绍兴、衢州、杭州等地。
期间,夫君赵明诚染疟疾离世、所藏金石书画散佚殆尽、与张汝州再婚交恶闪离,都让她尝尽人间悲喜善恶,冷暖自知却无能为力,终以古稀之年在浙东金华郁郁终老。她曾在《金石录后序》中发出无力感叹:“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李清照一生跌宕起伏,不仅凝聚着她个人悲喜,也是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轨迹。作为女人,李清照尤爱花,一生诗词中不乏花之作,她尝以海棠、桂花、梅花入词,纾解内心情绪。春花烂漫之际,我们一起品读李清照少女、中年、迟暮的“花词”,走近她的一生,触摸千年前的冷暖人生。
少女天真爱海棠——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6岁的少女李清照,随口吟出《如梦令》,当时便轰动汴京,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展现了非凡的语言表达力,以酒醒时分的一场慵懒对话,道出了惜花伤春之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偶然天成的神奇一笔。
让我们回到这场对话——昨夜,雨稀疏,风不停,沉沉睡了一夜,却余醉未消。慵懒问卷门帘的侍女,她回答,海棠花一如昨日。唉,侍女你怎么不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茂盛,红花零落了,海棠花不会存在多久了。
清照做此词时,正值十六岁的碧玉年华,与父亲李格非生活在汴京,官二代的优渥生活,文人汇聚的首善之地,赋予她无限的奇思妙想,开始在词坛崭露头角。这首词抒发了李清照对大自然无比热爱,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尤其“绿肥”代叶,“红瘦”代花,可谓轻巧生动,妙绝传神。
更深一层看,李清照的心境也跃然纸上,青春期的少女总有些许叛逆,既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容易无端伤感。小小年纪,便浓睡不消残酒,还感叹绿肥红瘦,这也是李清照特立独行的风格的真实写照。
李清照就此搁笔伤春之作,一年后,她迎来了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赵明诚。
初为人妻比春花——奴面不如花面好?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嫁给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两人新婚燕尔,如胶似漆。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可谓门当户对、珠联璧合。彼时,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为吏部侍郎,同为高级官吏。赵明诚与李清照虽“贵家子弟”,却没有铺张浪费的少爷小姐作风。赵明诚初一、十五从太学放假回家,就与李清照一起去汴京相国寺市场凑热闹,他们用省下的钱购买喜爱的碑帖字画,然后回家分享艺术心得,仿佛置身无忧的上古时代,因而“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减字木兰花》中,李清照截取了新婚生活一个瞬间,有些许俏皮撒娇,也透露出张扬热辣。词作如此描述:在卖花人的担子上,买一枝含苞待放的春花,清晨的露珠在花中如泪,让花显得更加楚楚动人。“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生动刻画出新娘爱美、好胜、善妒的心理——虽然自己很美,但与“犹带彤霞晓露痕”的鲜花一比,还是自信不足,生怕丈夫觉得自己不如花美。怎么办呢?干脆就把花儿插在鬓发,考验一下新郎,让他说说谁更美。
这首闺情词无忧无虑,通过买花、赏花、戴华、评花,展现李清照天生爱美、争强好胜、幽默俏皮的性情,记录下初为人妻的甜美幸福,以及闺房中的夫妻谈笑。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汴京快乐,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不可预知的人生,在等着他们。
隐居乡里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
《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25岁到38岁,李清照最芳华的十三年,是与赵明诚在山东青州度过的。也正是在青州,李清照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为何从汴京来到青州?这与北宋末年的党争有关。
宋哲宗、徽宗时代,蔡京当权,朝政荒唐,李清照父亲李格非被划入元祐党人,遭罢官。后来,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也因得罪蔡京,死后赠官被追夺,后世荫封被收回。无奈之下,李清照只能随赵明诚一家回到青州老宅,开始了归田园居的生活。
从优渥的京师生活,来到宁静的乡野,却打开一种全新生活。青州属古齐国,文物众多,时有出土,正合兴趣。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搜集金石古籍,钻研文学创作,得到《东魏张烈碑》《北齐临淮王像碑》《大云寺禅院碑》等一大批石刻,以及珍贵青铜器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记述了这段岁月:“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这首《鹧鸪天》,便是李清照在青州所作。李清照咏花之作颇丰,但推崇桂花为“花中第一流”者,仅此一篇。
词的开篇“暗淡轻黄体性柔”,“暗、淡、轻”形容桂花的色泽是暗黄、淡黄、轻黄,且具有“体性柔”的独有气质。花之美,美在色彩娇艳。但李清照看来,“浅碧深红色”都称不上妙品,桂花的内在美才冠绝百花,堪称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早春梅花娇艳秀美,深秋菊花姿态雍容,但面对“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它们也无法掩饰妒忌和羞愧之容,中秋八月盛开的桂花无愧“百花之冠”
李清照如此推崇色淡味香、体性柔美的桂花,是她归田园居的心态写照——远离是是非非的汴京,没有香车宝马的簇拥,却能乐在逍遥清闲,与夫君诗书相伴、琴瑟和鸣,这岂不就是桂花般的浪漫人生?
孔子曰:君子固穷。“自是花中第一流”更像是李清照的一种精神宣言:虽身在江湖乡里,依然傲世尘俗。
南渡迟暮醉梅花——赢得满衣清泪
清平乐·年年雪里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李清照43岁,靖康之变爆发,她从此开始辗转漂泊、也极尽悲苦的后半生。年始,李清照带着平生积累的金石收藏南逃,辗转南京、镇江、贵池、芜湖、台州、温州、绍兴、衢州、杭州、金华等地,所携收藏逐渐散失殆尽。而青州旧宅十间房子内的藏书,尚不及挽救,也被金兵焚毁。
毕生收藏尽失,李清照又先后遭遇情感之痛。
先是与赵明诚的感情裂痕。建炎三年(年)二月,身为江宁知府的赵明诚,遇下属叛乱弃城而逃,被革职查办。面对丈夫的懦弱逃遁,李清照并没有选择谅恕,而是深感耻辱。一个月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坐船南下,路过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旧地,她写下传世名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嘲讽,令本就深感自责的赵明诚羞愧更深,不久便染疟疾而亡。三十年爱情,至此悲情终了。
再是屡遭争议的再婚闪离。绍兴二年(年),赵明诚离世三年后,48岁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但婚后几个月,李清照便遭遇了口角、谩骂乃至拳脚,按照李的说法,是张汝舟觊觎她的收藏,因无所收获,便原形毕露。家务是非,姑且不断,李清照更有惊人之举,她检举揭发张汝舟虚报考试次数而获得官职,以此达到离婚目的。最终结果是,张汝舟被官场除名,李清照被关押(依宋律,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虽被人营救出狱,李清照却经历再嫁非人、离婚牢狱的创伤,名声也由此大污,这从同时代学者评价可见一斑。宋代学者朱彧感慨:“然(易安)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宋代文学家胡仔评价:“易安再适张汝舟,未几反目,有《启事》与綦处厚云:‘猥以桑愉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才’。传者无不笑之。”
迟暮之年,南渡的李清照写下这首《清平乐》,借梅花自叹身世,追忆一生,如永诀之语。早年的欢乐,中年的无奈,晚年的凄凉,都化作了“满衣清泪”。
李清照讲述了她与梅花的故事:小时候在汴京,每年下雪,我常常沉醉在插梅赏梅的兴致中,高兴到不可自拔。后来长大,虽然梅花在手,却只是漫不经心地揉搓,不知不觉泪水就流了下来。如今,漂泊无依,远离故乡,两鬓稀疏的头发已然花白。晚来的风依旧吹着梅花,我却再无法从中看到绚烂与美好。
李清照笔下,早年的“常插梅花醉”,不仅是酒醉,更是为梅花、爱情、生活而陶醉;中年的“挼尽梅花”,是雅兴大减,百无聊赖,泪洒无奈;晚年的“难看梅花”,是难掩身世之苦、国家之难,哀老孤苦。插梅、赏梅、挼梅、哭梅、不看梅,由喜而悲,从幼到老,写尽人生。一首小词,把个人身世浓缩于梅花之中,寓意非一个“深”字可以传神。
人生颠沛流离,亲人生离死别,感情波折龌龊,涤荡了“绿肥红瘦”天真无邪,洗尽了“奴面不如花面好”的闺中娇语,埋没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的傲世尘俗,只留下了一位孤独老妇,在金华的凄风冷雨中,追忆汴京的繁华,回首青州的琴瑟,赢得满衣清泪。
带着无限怅惘,李清照在极度孤苦凄凉中,走完了72岁的人生。
李清照客死异乡,大宋也未能恢复中原。一百二十四年后,崖山海战败,陆秀夫负宋末帝赵昺蹈海自尽,宋亡。
作者:陈城
校对:孟晨晨
监制:潘若佳
监审:赵嘉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