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明日除夕南大金陵人的年夜饭原来是这
2023/2/11 来源:不详自红梅牵起第一丝冬意
至瑞雪覆盖第一缕瑞气
雀跃枝头,福满人间
又迎一年祥瑞福康
春风一场,屠苏送暖
再遇一场冬尽春醒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遍历山河仍同赴思乡
五湖四海,穹昊之下
灯火围聚,万家烟火
过年的那些美食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十分讲究“吃”,在春节到来前夕,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地开始准备春节的食物。
丰盛的美食才能显示出过节的热闹和吉祥。过年的食物不仅要丰盛美味,还要有美好的寓意,不过,虽说春节是一个春节,但这春节的吃法可就多种多样的。
快随浦小青潜入厨房一探究竟吧!
北京:糖瓜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最早亮相新春佳节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年代,这是极好的美食。
家中只要出现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
冬天把糖瓜放在屋外,由于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上海:爆鱼
上海人过年的餐桌上还有爆鱼。此“爆鱼”非彼“鲍鱼”哦!爆鱼又称熏鱼,是上海人非常喜爱的特色鱼制品,也是过年必吃的一道菜。
爆鱼鱼块大小均匀,呈酱红褐色,富有光泽。鱼肉组织紧密,软硬适度,香味浓郁,咸甜适中,男女老少都爱吃它。
湖南:东安子鸡
相传唐玄宗开元年间,有客商赶路,入夜饥饿,在湖南东安县城一家小饭店用餐。店主老妪因无菜可供,捉来童子鸡现杀现烹。
因菜鲜香美味,客人赞不绝口,到处称赞此菜绝妙,知县听说后,亲自到该店品尝,果然名不虚传,遂称其为“东安子鸡”。
其实浦小青盘点的这些美食
都只是年夜饭中的冰山一角
蓝鲸灵们的年夜饭是什么样的呢?
快来评论区和浦小青分享
馋哭隔壁小孩!!!
过年的那些亲戚
过年了,少不了走亲访友,不免陷入一场红包拉锯战。到了春节你最期待什么?聚会?美食?假期?
快脱下虚伪的假面,明明就是红包。
但出于礼貌和礼节
一场年度红包大戏在所难免……
“阿姨,使不得啊!”
红包多少,还是重在情意。
但是合理使用还是很重要的呀~
过节当然也少不了家庭聚餐
少不了七大姑八大姨的盘问
说不定还会遇到一些奇葩亲戚。
少不了一番家长里短,缺不了一顿细细盘问
在这呢,浦小青也真诚奉上
《过年生存指南》
1.佛系青年
招式要点:左耳进,右耳出,我是孩子,莫得情感。
2.移花接木
招式要点:趁敌不备,转移阵地,暂缓战势。
3.以彼之道/还彼之身
招式要点:察敌之招式,以其之道还其之身
“表哥考研了么?”
“表妹期末多少分啊?”
过年的那些年俗
春节临近
家家户户都开始为过年张罗起来
希望过一个热热闹闹的团圆年
除了买年货、吃饺子、贴春联
各地都有一些传统趣味年俗
这些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年俗
你知道几个?
“打酱油”
如今,“打酱油”早已变成了网络词汇,许多人都爱拿这个说法打趣漫不经心的行为。
而在江苏镇江,“打酱油”则是实实在在的延续多年的年俗。
镇江拥有许多老字号的酱油厂,每到年前,市民们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排队打上一年的酱油,逐渐成为了当地老百姓迎接春节的一种习俗,大家觉得打了酱油才有浓浓的年味。
镇江人都说,他们打的不仅仅是酱油,更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
傩戏表演
安徽池州民间素有“无傩不成村”的俗语。
历史上几乎每个家族、村落都有傩戏班社。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古朴淳厚的魅力直抵人心,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池州傩戏也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池区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
池州不少农村地区,以祭祖、驱邪纳福为目的,都会在春节期间表演傩戏。
走大局
扬州人过年的特有年俗,便是新年一定要吃橘子,这被扬州人喻为“走大局”。
每年三十晚上,扬州的长辈们都要把云片糕、苹果、橘子等摆在每个人的床头,供新年第一天早上起床就吃。
吃橘子有独特的寓意。在扬州话里,运气叫做“局气”,走运叫做“走局”,橘子的“橘”和局气的“局”谐音,所以赠人橘子,就含有把好的运气带给他人的美好寓意,扬州人新年请人吃橘子,就是祝福对方走大运,诸事顺利。
那些年味
年春节,你的年味是什么?
时代在变化,习俗在变化。
我们总是感叹年味变了,
事实上,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
你也觉得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吗?
那些陷在沙发里的老人,围坐聊天的中年人,眼睛盯着手机屏幕的孩子们,大概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对啊,过年越来越无聊了。”
从九零后的青年到年迈的老者,几乎全体中国人都无比怀念儿时的春节,怀念那时候让人流口水的食物,那时候母亲和祖母嘴里念念叨叨的习俗,那时候在院子里炸响的鞭炮,那时候偷偷拆开的红包……
这些深埋在记忆里的琐碎细节
构成了我们心心念念的所谓“年味”
有人觉得,爆竹禁放了,年味就没有了;
有人觉得,一年到头吃惯了大鱼大肉,不再期盼年底的家庭美食,年味就没有了;
有人觉得,孩子们手里越来越宽裕,一个厚厚的红包,都换不来一句真诚的拜年,年味就没有了;
还有人觉得,除夕夜那台晚会越来越乏善可陈,年味就没有了。
是呀,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一些新的事物挤占了我们宝贵的团圆时光。但是,流动在所谓年味之下的,是中国人细腻绵长的人情味。
只要这种温厚的感情没有改变,即使载体从放爆竹、看春晚变成了抢红包、打游戏,年味都不会消散。
当我们怀念年味的时候,我们在怀念什么?
人情味就是最好的年味。
红包,年夜饭,烟花,春晚,构成了春节,构成了我们内心最五光十色的那段记忆。在漆黑夜空中绽放的烟花,散落在雪地里的爆竹纸屑,散发着热气的菜肴,火锅沸腾时腾起的白气,共同演绎着年味。
春节总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商场,在庙会,在每一条大街小巷,人们置办年货,相互祝福,让年味洋溢在空气里。
人情味在,年味就在,我们怀念的春节就不曾消失。
年夜饭里,除了浓郁的滋味与喜乐的气氛,还流淌着传承了两代以上的家族情感。夫妻、母女、父子、兄弟姐妹之间的温情,全都浓缩在热气蒸腾的菜肴里。
大年初一的早上,从长辈的手中接过新年红包,还会附带几句叮嘱,是这个时代少见的最真心的祝福。出门拜年,遇到相熟多年的邻居带着裹成球的小孩子,随手给出一个小小的新年红包,一如我们年少时从他们手上接过压岁钱。
代代交替,生生不息,时光的流动在中国的年俗里显得自然而生动。
时代在变化,习俗也在变化。
不是年味淡了,是表达的方式变了,是时代赋予了年味新的意义。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深情地回忆了年前年后胡同里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如今连文中描写的这些糖,都已经很少见到了。可是过年的气息,就真的消散在记忆里了吗?
其实呀,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年味。
六七十年代的年味是一顿珍贵的肉馅饺子,八九十年代则是一家人聚在一起看春节晚会,新世纪以来开始流行旅行过年、网络春晚等等。
我们常说年味变了,实际上只是每个时代投射在节日里的景象变了,每一代人在这短短几天里释放情感、表达欢乐的方式变了。
年味不过
一顿飘香,一夜畅谈
一枝冬梅,一地红雪
年味实是
一场人情,一次栖息。
岁末将至,年味渐浓
敬颂冬绥
愿万里漂泊,眉目依旧
愿千里迁徙,家音尚在
,浦小青依然爱你们呦~
浦苑青年
文编
丁琦曾文静陈明瑾
美编
程宏艳
责编
杜启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