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给池州一位教师回了信

2022/7/11 来源:不详

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材文本和教学参考的知识框架为学与教行为提供了基本遵循,其权威性毋庸置疑,这既是传统赋予的,也是制度赋予的。因此,教师对教材通常轻易不敢质疑,对文本解读往往也奉若圭臬。而贵池区池口小学语文教师徐琳不盲从教参,敢于质疑,积极求证,并得到人教社的认可与反馈。

上图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八课《童年的水墨画》,作者张继楼,生于年。

年4月22日,徐琳在备课中发现,部编版教材配套的《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关于《童年的水墨画》的教学建议中,对诗中“水葫芦”本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解读是一种误导。

为此,她查阅大量资料,结合生活实际,撰写了《“水葫芦”是一种植物,还是一种水鸟?》一文,并致信人教社,引经据典,认为此“水葫芦”本义应为一种水鸟。

……《童年的水墨画?江上》这首诗写一群孩童江上戏水,开篇以“像刚下水的鸭群”为喻,接着以“水葫芦”“两排银牙”表现孩童入水出水的情态,谈不上用喻高妙,但也算准确。

这里不论其他,只就诗里“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闲话“水葫芦”的本义是一种植物,还是一种水鸟?

与部编版教材配套的《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里,关于“水葫芦”一词有这样一段解读文字:比如,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水葫芦”指的是谁?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水葫芦”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诗中的“水葫芦”指戏水的孩子自然不难理解。但《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的这段解读文字,指出“水葫芦”的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则极为牵强,是误导。

我们先来看看“水葫芦”为何物?

水葫芦,是凤眼莲的通称。多年生宿根浮水草本植物。因它浮于水面生长,又叫水浮莲。又因其在根与叶之间有一像葫芦状的大气泡,又称水葫芦。

在这首诗里,不说水葫芦这种植物与戏水的孩童之间找不到任何相通之处,就是作者写作技巧再拙劣,也不至于在前文的“鸭群”用喻基础上,又蓦然拿一个没有任何关联的植物为喻,写孩童的入水出水,形不似,意不到,如何能以其用喻表现动态美?

其实,“水葫芦”除了是一种水生植物,还指一种水鸟。

笔者生活的池州城,城内城外水域众多。其中,位于城中心的百荷北园有多个水塘。一到冬天,塘埂上柳影婆娑,塘水清澈,日光温暖,一群水鸟栖游其中。它们一忽儿在水面上闲游,一忽儿扎一个猛子入水,水面上只剩下细细的波纹一圈一圈荡漾开去,一忽儿,它们又在不远处钻出水面,抖动着头颈上的水珠。这些水鸟,就是来这里越冬的??(音pìtī)。

??,外形如鸭,嘴直而尖,又名“水葫芦”(因体形短圆,在水上浮沉宛如葫芦而得名),也有些地方称水凫子。

“脱帽出城下船去,逆流投篙意何如。诗人未是忘机客,惊起湖中水活卢。水活卢,越中俗语。船娘云水胡卢,即??是也。”(周作人《苦茶庵打油诗》)

回到《童年的水墨画?江上》那句诗“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以戏水高手??——水葫芦为喻写孩童入水出水的情态,形似,意足,用喻巧妙,有生活情味。

综上分析,部编版教材配套《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对《童年的水墨画?江上》一诗中“水葫芦”一词的解读是错误的,应当及时更正。

年4月30日,徐琳收到人教社教材部的回信:“意见收到,初步核实‘水葫芦’在这里解作水鸟更合适。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向有关学科专家请教。”

年12月,在《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第6次印刷的版本中,关于上述内容已更正为:“水葫芦”本义是指一种体形短而圆的水鸟。

至此,一场普通语文教师质疑教参解读的事件尘埃落定,一个误读了多年的释义就此得到勘误。

“尽信书不如无书”,学贵有疑,教贵存疑。书中的道理和结论,永远是别人的总结。倘若不思考,那是虚假的学习;倘若不行动,那是徒劳无益。从思考、实践中得到的真知,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徐琳身为基层语文教师,敢质疑,善思考,凭着对语文教学的一腔热爱,专心行走于课堂,全情沉浸于课后,表现出一个语文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

为敢想敢言的徐琳老师点赞,为从谏如流的人教社点赞。

贵池区池口小学

语文教师徐琳

年毕业于池州师范,在乡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二十年。年至今在贵池区池口小学任教。

来源:池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