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人文讲坛听徐京讲述多位安徽典范人物的
2022/8/30 来源:不详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好 https://m.39.net/news/a_6185488.html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伟大祖国发展历程中,安徽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典范人物。本期安徽人文讲坛讲述多位典范人物。他们或是全心全意为民谋福,或是点亮留守儿童求学之路,或是扎根基层救死扶伤……
现场听众记下精彩内容。
女劳模向毛主席敬酒
年,龙冬花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新中国成立后,她积极参加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等社会运动,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龙冬花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喻户晓的中国农村妇女杰出代表。她曾18次赴北京参加全国性会议,13次见到毛主席。
年夏天,连续多日的倾盆大雨,把长江变成一条发狂的巨龙,贵池县北闸埂江堤在风雨中岌岌可危。年仅23岁的互助组长龙冬花,领着几百个人,80辆水车在抢险前线。十天十夜不下火线,谁累了她就替换谁。洪峰袭来的危急关头,她跳进滔滔洪水,带领群众用身体堵住决口。这一年,龙冬花被评为安徽省劳动模范。
年,长江沿岸圩区再次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圩堤被冲塌,不少村民爬上屋顶,等待救援。龙冬花不顾安危,在咆哮的洪水中撑着小船,冒着大浪,抢救被洪水围困的乡亲们。
她先后救出22人,同时还抢出一批粮食。眼见龙冬花为了集体和群众的利益,舍身忘我,乡亲们都敬佩地称她是“不要命”的“龙恩人”。她的感人事迹赢得当时全县上上下下一片颂扬声,被广为传颂。
年2月,龙冬花作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三次到北京参加会议。2月7日晚上,怀仁堂举行招待宴会,龙冬花幸运地被主席团选上作为农民代表向毛主席敬酒。
先进事迹拍成电视剧
郭新吉曾先后担任临泉县姜寨区委、城关区委副书记、书记,临泉县委宣传部长,阜阳县委副书记兼永安区委书记,阜阳县委书记,凤台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主任,凤台县委书记,凤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年12月离休。年3月,他被安徽省委授予“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称号。
郭新吉干工作不怕苦、不怕累,以干事为乐,以苦为荣。他在职期间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从早到晚干的是工作,想的是人民。他每年都要用一半时间深入农村,而且去的最多的是全县最困难、最穷、最落后的地方。老百姓常言:“郭书记不光锦上添花,更是雪中送炭。”郭新吉下乡喜欢步行、骑自行车,不喜欢坐车。他说,这样群众才好接近,群众才能讲真话,我们也才能查到实情。
年7月,中共淮南市委发出《关于授予郭新吉同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和开展向郭新吉同志学习的决定》。年3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表彰大会,授予他“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称号,并发出《关于在全省开展向郭新吉同志学习的通知》。年7月,郭新吉同志被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老干部先进个人”称号,并在全国老干部先进代表大会上介绍先进经验。他的先进事迹曾被拍成电视剧《咱们的父母官》,在央视综艺频道多次播出。
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
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间普通的小房子。这间小房子在当地远近闻名,因为它有一个并不普通的名字——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有一项并不普通的作用——孩子们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可以在这里免费补课;有一位并不普通的主人——叶连平。
退休教师叶连平几乎没有休息一天,到附近各所学校代课,但凡哪位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总是 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就这样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一晃又是10年。
年7月,叶连平腾出一间房子,开设了家庭课堂(后来更名为“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义务为留守未成年人辅导语文、英语等课程。从此,他的小家变得越来越热闹。周边孩子放学后总爱往他家里跑,在他家做作业、问问题。小家从最初的几个人很快发展到三四十人。当叶连平发现不少孩子学习英语很吃力,英语成绩很差,就毅然转轨——改教英语。他将来这学习的学生根据英语水平分成四个班,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分别给孩子们上课,补缺补差。只要孩子自愿报名,并且符合条件,就可以到叶连平这里来补课,不收任何费用,但必须按时上课。为争取更多时间给学生们补课,叶连平总是坐在教室门口随便吃几口饭,然后接着辅导学生们。
19年来,他已经培养了多名学生,其中多名是留守儿童。在“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的墙上,挂满了锦旗和奖状,其中有一幅写着:乡村永不熄灭的烛光。这是对叶连平生平最准确的概括。叶连平却摇摇头说:“我哪是什么烛光,我没有那么亮,我充其量不过是一只萤火虫,能做的微乎其微。”
“我只是热爱教育。”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支持着叶连平坚守在教育岗位上40年。多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 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高烧中为产妇做手术
年,李月华出生在江苏宿迁一个贫苦的农村医生家庭,自幼跟随父亲走村入户行医,目睹了农村治病难的状况,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医生。16岁时,李月华走上了医疗卫生工作岗位。
因为她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得到群众称赞。十多年工作中,她对工作极其负责任,对群众极其热忱。不管是风天雪地,还是黑夜白天,她总是有求必应:吃饭时就把饭碗一推,料理孩子时就把孩子一放,睡觉时立即披衣起床;医院里的病房不够,她就腾出自己的房间和床铺;为了学好针灸术,她在自己身上扎针;为了验证民间偏方,她自己试尝。
李月华一心想着贫困群众。她的家,也成了一个“家庭病室”。群众到李月华的家里看病,不论是一身汗水,还是两脚泥巴,也不论是普通病,还是传染病,李月华总是让他们躺到自己床上检查治疗,甚至还做些小手术。有时,医院里的病床住满了,李月华就把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接到自己家里,腾出一张床给病人住。李月华家的煤炉子,日夜不灭,那是为病人准备的茶水炉子。李月华安于平凡的工作,热爱平凡的工作,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
年8月,她被组医院进修。她进修的是外科与妇科,但除此以外,她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内科、儿科,后来又扩大到牙科、眼科、骨科。她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恨不得把各方面的医疗技术统统学会。
年8月30日夜,她拖着高烧的身体,抢救生命垂危的产妇。产妇需要进行胎盘剥离手术,医院只有她能做。在接到求救消息后,她义无反顾、强撑着起床,被搀扶着走到门诊室。从宿舍到门诊室不过20多米的路上,李月华接连呕吐了3次。手术中,她倾注全部精力,汗如雨下,终于成功完成手术。而她自己却由于患脑型疟疾,在持续高烧中劳累过度,经抢救无效,于年8月31日下午去世。
李月华的事迹曾以《白衣红心李月华》和《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为题,先后在《安徽日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在全国掀起向李月华同志学习的热潮。她被民政部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40多年过去,李月华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经久不衰,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人。
李月华,这个闪光的名字和她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定格在几代人的心中,催人奋进。
□嘉宾介绍
徐京,现任省委党史研究院第七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安徽地方党史编研和宣传工作。从事安徽地方党史工作近30年,编辑党史书籍四十多部,主持安徽省《抗战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课题工作,《中国共产党安徽历史》(-)编写工作以及全省各市县党史二卷的编写业务指导工作等。
□手记
继承奋斗精神汲取进取力量
典范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民族先锋、社会楷模、行业翘楚,也是我们身边可爱可敬、可亲可感的榜样典型。以身许国的崇高风范、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默默无闻的奋斗品质、矢志创新的敬业态度、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典范人物身上,生动地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中,安徽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今天所介绍的典范人物只是众多典范人物中的一小部分。他们为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他们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勇于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正能量。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陶娜/文王从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