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70年安徽谱新篇推动高质量发展打

2023/5/14 来源:不详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讯作为池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唯一市辖区,贵池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全区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辖9个镇11个街道个村(社区)。近年来,在池州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贵池人民坚定落实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项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年上半年,贵池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亿元,同比增长7.5%;财政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9.2%。今日的贵池,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处处呈现出一片政通人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关键词:重大项目

亿元以上项目捷报频传

“这些年来,家乡的发展变化实在太大了,发展势头强劲,也让我们在外游子看到了希望与商机。”9月22日,在省工商联与池州市政府主办的“商会合作共建皖江——池州行”活动中,百余名全国各地商会精英深入贵池区多个项目现场考察参观。作为从贵池区殷汇镇走出去的成功人士——江西省安徽商会副会长、江西鼎捷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陈益学在中电建长智建工公司考察时忍不住感慨:这样的大项目以前在家乡很少见,现在越来越多了!正如陈益学所言,近年来,贵池区坚定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中央“六稳”工作要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创近三年来最好水平。亿元以上项目引进建设也频频报喜:无人机制造等28个项目签约落户,兰山新型建材等11个项目开工建设,贵航金属技改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特别是总投资亿元的长九(神山)灰岩矿一期竣工投产,标志着全球在建最大绿色建筑骨料生产基地正式投产,这些都为贵池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大项目是引领,传统产业升级同样重要。今年以来,贵池区继续做实五大主导产业,共实现产值亿元,同比增长18.1%。狠抓工业技改提升,共实施项目33个,起帆电缆重组等16个项目已建成投产。注重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入孵企业达80户,池州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架构初步搭建。该区还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帮扶工程,遴选39名帮扶专员,设立2个万元专项资金,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2条,全方位全要素支持企业发展。

关键词:创新扶贫

脱贫攻坚质效稳步提升

金秋时节,在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常有一些背包客坐在村口古树林里,一边赏乡村美景一边尝香甜可口的绞股蓝茶,这种健康饮品是当地特产。自从去年村里注册成立池州市状元故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后,通过加工销售绞股蓝茶该村实现销售收入16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多万,我村已成功退出‘边缘村’行列。”源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聂刚说。

棠溪镇花庙村菊花产业扶贫基地。赵冬至摄

聂刚提到的帮扶“边缘村”,是贵池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创新之举。该区14个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仅占8.05%,其他非贫困村(“边缘村”)贫困人口占比则高达91.95%。这些村的贫困人口较多,村集体经济薄弱,但因“身份”限制,难以享受贫困村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极易陷入贫困。为扭转这种不平衡局面,年,贵池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边缘村”帮扶工作,确定了66个“边缘村”,计划通过三年行动,把“边缘村”从贫困边缘拉回来。

“边缘村”只是脱贫攻坚的一个侧面,让所有人脱贫奔小康才是终极目标。近年来,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到去年底,贵池区已实现2.99万人稳定脱贫,14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由年的7.15%降至1.38%。今年以来,贵池区更是强化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深化落实帮扶责任,向14个贫困村、49个边缘村选派“第一书记”。以一体化推进各类问题整改为抓手,扎实推进“十大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突出问题,全区脱贫攻坚质效稳步提升。

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有特色振兴有高招

9月15日,在池州市贵池区棠溪镇境内高海拔的西山村枣里红庄园内,“壮丽70年·阔步新时代”文艺巡演暨棠溪镇第三届西山焦枣开园艺术节隆重开场。来自社会各界数百名嘉宾及游客在千亩枣园内边摘枣赏秋,边欣赏精彩的文艺演出,与当地村民共品丰收的喜悦。通过西山焦枣这一当地特色农产品,棠溪镇近年加快了乡村旅游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步伐。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

近年来,贵池区瞄准“三农”工作短板,在产业发展、双基建设、环境提升三个方面大布局、大投入,乡村振兴由“审题”迈向“破题”。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牛头山的稻虾混养、里山的黄精种植等渐成规模,“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迈出坚实步伐。启动实施“四好”农村路创建工程,通村畅乡的农村路网即将形成。

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首批28个村整村开展人居环境提升试点,在国省县道沿线、长江一公里范围内启动百日攻坚行动,乡村振兴第一场硬仗强势开局。扎实推进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工程,农村教育资源变“五指张开”为“攥指成拳”。强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启动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农村文化、农村阵地焕发新的活力。

该区还牢牢把握民生第一导向,财政支出超八成用于民生事业,33项民生工程进展顺利。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医院创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托管试点等工作。通过市场改造等举措,大力度整治创建“顽疾”,全方位为城市“洗脸”。加快推进三级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全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朱春友

本版未署名图片由程昭提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6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