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有一种过年叫赶场

2022/6/12 来源:不详

北京雀斑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3/8877544.html
 有一种过年叫赶场陈晓红

年,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年的古老文化,是中国人心目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带给我们太多快乐的记忆。

进了腊月,年味越来越浓,杀年猪,磨豆腐,贴春联,团米花……人们开始为过一个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而各种忙碌。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赶“过年场”。记得儿时过年,都会回到一个叫“老家”的小山村,陪爷爷奶奶一起度过那段美好时光。爷爷奶奶都会赶年末最后一场,顺便将我们接回家。

老家的人当时赶场有两个去处,一个是就近的公社所在地,街上只有供销合作社的一家百货店,一个卖油炸粑的摊子,偶有卖肉的。即便是赶场天,街上人也不多。还有一个去处就是邻县的西河乡,也称“荷包场”。虽然要赶几十里路,但凡家里有喜事要事或盛大节日,乡亲们都情愿舍近求远。过年就更不例外了。

现在都记得荷包场是逢农历三、八赶场,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八算是“过年场”,是一年最热闹的了。赶过年场是过年的前奏,也是重要活动之一。到了那一天,大人们早早起床煮饭、煮猪草。我们姐弟几个听到动静,丝毫不敢赖床,唯恐起晚错过盼了一年的盛事。饭后,一家老小穿戴整齐,不管有钱没钱,都乐呵呵地奔赴集市。并且哪家饭吃得早,出发得早,一路吆喝着别人,“幺爷,赶场咯”“二舅娘,我们赶场啊”……一脸自豪,脚下生风。

那时候“交通基本靠走”,从村里到集镇中心,来回几个小时,但这丝毫不影响人们对“过年场”的向往,无论天晴落雨,都要欣然前往。现在忆起,恰似欧阳修笔下描述的情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佝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到了集镇上,那才叫一个闹热。讨价还价的、叫卖的,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街不长,人潮涌动、摩肩接踵,都忙着置办年货,挤是真的挤,但都乐在其中。大家似乎觉得越挤,年味越浓,越乐呵。

赶场的孩子们和大人们各有所想,使得年味更浓。小孩们热衷的是好吃的粑粑糖果、好玩的鞭炮烟花等,是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的乐趣,是只要条件允许,爸爸妈妈必定有求必应这一特定时段的特定权利;而大人们考虑的是如何挑选春联、年画、灯笼等,把家里装点得喜庆些;采购各种新鲜食材,把年夜饭弄得丰盛一些。

赶“过年场”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事,那就是“吃少午”(即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去吃各种美食、小吃),小孩子们最喜欢“油糍粑”、米豆腐、炸洋芋之类的小吃;而大人们总是念着热气腾腾的羊肉汤锅、牛肉汤锅、菜豆腐稀饭等等。大家围坐一起,家长里短,有说有笑。

一天下来,每个家庭基本都满载而归,到四五点的时候,一家人背着装得满满的背篓,提溜着大包小包的年货,心满意足踏上归途,这一年的最后一个“过年场”才算是告一段落。

时光悄然往前,社会不断变迁,现在再赶“过年场”,和记忆中的味道大不一样。庆幸的是,赶“过年场”的习俗还在延续,我们的情怀还有可寄托之处。

作者简介

陈晓红,贵州作家协会会员,绥阳县城关中学教师。

推荐阅读●习近平和妈妈●央视《新闻联播》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