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渡江战役中的战士家书

2022/9/19 来源:不详

作者

袁军

编者按: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年端午节夜,二野五兵团十八军政治部秘书袁志超,提笔给远在山东临沂老家的弟弟写了一封长达多字的家书,详细讲述了自己所在的部队参加渡江战役以来的行军、战斗生活。

“守得住要守,守不住也要守”,年的国民党军虽处在风雨飘摇中,但有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自以为“长江天险不可逾越”。今天推送的这封“红色家书”,书信作者袁志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实际上,彻底粉碎“长江天险不可逾越”的神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在很多文学、影视作品中,都有详尽的描述。与众多渡江战役题材作品不同的是,这封家书亲切流畅,情节生动,十分感人,既是书信,又是一篇文学作品。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推送这封家书的目的所在。

-------------------------------

袁志超

我家兄弟姐妹8人,袁志超是我的大哥,我是他最小的弟弟。在和睦的家庭中,他对我格外的疼爱。年春,他参加了八路军,去了抗日前线,那年我9岁。

年的一天,我背着筐子,拿着镰刀去村外的荒野拾柴,割草。路过街头,猛地看见墙上用石灰浆写成的大字标语——“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后边还注有“解放军宣”四个较小的字。粉白色的大字在灰色的墙上显得特别醒目。因为哥哥是个解放军,我看见了这个标语觉得分外亲切,思念哥哥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已有5年多没见面了,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现在在哪里呢?

听大人们说,通过邮局寄信能和远方亲人联系,我就一心想给哥哥写封信,把久藏在心中的话告诉他,也让他高兴高兴。可是,我识字不多,又不知怎样去写,只好现请人教,现向人学,后来终于把信写成了。

亲爱的哥哥:

好几年不见,我真想念你。父亲去田里锄地去了,母亲在家中纺线。你和四哥参军后,咱家缺少劳动力,村长常带些人来,还牵着大黄牛帮咱家耕地,种田,收割庄稼,把收拾好的粮食送到咱家中。

学校刚刚恢复,村上成立了半日小学,上午学生到学校里上课,下午回家去田里帮大人干活儿。我被编到三年级里,临时没有课本,是老师把字写在黑板上让我们学习。

这天,老师拿着一张印着红字的《大众日报》向全体同学讲,咱们的部队已经胜利地打过长江去了,南京也解放了,为了彻底消灭敌人,百万大军正继续向南方挺进。放学后,我高兴地跑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父亲母亲。哥哥,你一定也在这支浩荡的队伍里吧。

咱父母惦记着你,我盼着你快些回信来。

……

信写好了,我把它装在自己糊的信封里,跑到八里路外的集镇上去寄。那里的邮政信箱是挂在墙上的,我踮着脚,举起一支胳膊,好不容易才把信塞了进去,然后默默地对着那个深绿色的邮箱看了又看,许久才想起赶路回家。

从那天起,我就天天盼着哥哥的回信。

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天中午,我们正在吃饭,忽听见大街上传来锣鼓声,原来是村长带着10多个人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特意来我家送喜报的,说我哥哥在前方立了功。我忙过去替大人接了,同时还接到了一封哥哥给我的回信,厚厚的一叠信纸,长达15页,就是下面这封来信。我又高兴又激动,拿着喜报和来信给大家看,一家人围上来争相传阅。

亲爱的八弟:

你阳历四月廿三日寄给我和你四哥的信,我于五月廿八日收到,我看了你的信,发现你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信写得很好,希望你要更好的(地)学习。

我接到你来信的地方,是江西省东北方向乐平县城里,你们一定是想不到的吧。我们应该谢谢作邮务工作的同志,我真想不到在战争中,又是这样远的路还能接到你们的信。

亲爱的八弟,你就拿起这封信来去读给母亲听吧,她老人家听了心里一定很欢喜的,我现在就把我们过江以来的许多事情捡重要的讲给你们听吧。

你们应该知道,在四月五日到二十日的十五天中,我们是和国民党谈过和平的,我们的毛主席为了少打仗,少叫老百姓受苦,少破坏许多财产,少死伤人,于是提出了八个条件叫国民党接受,谁知国民党这伙反动家伙顽固到底,不愿意接受和平条件,于是在四月廿一日那天,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下了命令,叫我们三路解放大军一齐过江,去把国民党反动军队消灭光,解放江南人民,建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我们接到命令后就过江了,因为队伍成千成万的很多,一时过不完,我们等到廿四日才渡过长江的。廿三日这天晚上,我们冒着大雨跑了七十里路,赶到长江边,住到一个村子中,这地方是安徽省桐城县,这村子的名字叫随河集,到长江只二里路,村旁有条河直通长江的,我站在这河堤上顺着河面一直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问老百姓以后,知道这片水就是长江。有许多挂着白帆的船从那里开来,停在村子旁,江边住的十七军的同志告诉我,这许多船都是回来休息的,刚才有我们大批队伍过江去的。

回到村子中,一心盼着快天黑再快天明,好快些过江,看看长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有许多同志知识缺乏,不懂事,在过江以前闹过许多笑话,有的说长江没有边,过半个月还看不见岸;有的说长江的水面善心恶,看着好家伙没有事,一出了事就没有命了;也有的说江里有江猪,来了一群一家伙就把船撞翻了……闹的许多同志害怕。这次来到江边,并且马上就过了,大家都想好好看一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到底有没有江猪。这天晚上,我在灯下拿出纸和笔来要写信给你,想把许多事情告诉你,我写了一张就再也写不下去了,原因是我疲劳得很,我想伏在桌子上想想写什么,结果睡着了,所以信没写起来。

第二天一早起来,跑到江边,这时有十多条帆船靠岸排着,天气很阴沉,下着蒙蒙的细雨,一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水。对岸的树看起来很小,要往东西望,就望不到边的,船夫说这地方的江面是四里路宽,我们上了船,静静地在水上走着,十多条船一齐开,船头上的水打着船板,泼啦泼啦地响,在岸上看江面还不算宽,船一到江心,就看出江面是很宽了,岸上的人群远远望去,好象许多蚂蚁一样。

我就和水手谈起话来了,我问他第一批队伍是怎样过的,他说:

“廿一日下午,太阳还没有落,许多解放军就来了,船是早已预备好了的,大炮都架在船上,机关枪架在船头,岸上也架满了大炮,一阵风把船推开江岸时候,机枪大炮就打起来了,这时候耳朵只听见轰轰地响,啥也听不见了。”

“敌人在那边也打枪打炮的。”他指着船梆上的一个洞说,“这个窟窿就是被国民党军队打的。”

“以后呢?”我问他。

“以后敌人没等你们上岸就逃走了,你们人一上岸就追,我开船回来的时候,是带了七个俘虏回来的。”

“嘿,我一辈子也没见这样多的军队,过了四天四夜都没过完。”我告诉他,“这些队伍不过是一小部分,有几百万人都在一齐过江呢!”

“嘿!”水手伸伸大拇指说,“我是和同志们第一批打过去的!”他对参加作战,觉得很光荣。

船有四十分钟的工夫就到对岸了,这时候下起雨来了,我下船时一不小心跌倒在泥里去了,大家都笑起来。

南边岸上敌人挖了许多战壕,修了许多地堡,在这战壕、地堡周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坑,那都是被炮弹炸的,田里的麦子像用镰刀割了一样,还有的烧焦了,也都是炮弹炸的。从这上面看,当时我们的炮火,打得敌人头都抬不起来的。……

立功喜报

看到哥哥信中讲述的参加渡江战役的情景,我的内心非常激动,真想也去参加那场战斗。哥哥所在的二野五兵团第十八军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年2月18日在河南鹿邑县五台庙正式组建后,立即投入渡江南进的准备工作。20日,渡江战役开始。十八军作为渡江大军西集团第二野战军的总预备队,于4月26日在安庆至枞阳镇地段胜利渡过长江,向殷家江、祁门、开化、衢州一线挺进,追歼逃敌。之后,第十八军一部西进鄱阳湖,解放湖口、都昌、九江、庐山,保障我南下大军粮道安全。当时,哥哥担任十八军政治部的秘书,亲身经历了这些重大事件,在下面这封来信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一过江,走了两天,就到山里来了。(过江去的地方是安徽贵池县)这时候天天下雨,没有看到过晴天,有时晴半天,马上又下起雨来了,我们都有伞,身上湿不了,但是脚天天插在水里。这地方的山,满山上生了许多树木,野草都长得很深,还有许多竹子,满山满谷的长着。天一下雨,山沟里的水就涨大,从山顶流到山下,哗啦哗啦一天到晚都是哗啦,说话都听不见。山里有很多云彩,一下雨,云就把山包起来了,天一晴,云就变成一块一块的在山尖上飘来飘去。山上开满许多野花,红红绿绿很好看,有一种花很香,一路上时时闻到一股清香。

走到贵池县的南边,老百姓因为不了解我们是什么队伍,他们听了国民党的欺骗宣传,说是共产党见了妇女就拉走,见了青年就叫当兵,所以都跑掉了。我们在路上走了五六天,就没见到一个老百姓,他们都跑到山上躲起来了。

住到一个村子,一个人不见,吃粮食找不到人,烧草也找不到人,我们只好拿老百姓的柴烧,烧了以后拿出钱放到他家。

这些老百姓因为不了解我们,跑到山上去逃难。天又下雨,也没有避雨的地方,又没饭吃,淋的浑身是水。一家人在树底下,又冷又饿,衣服湿了都贴在皮上,像猴子一样,光瞪着眼睛喘气。有一家五天没吃饱饭,饿死一个小孩子,老头子饿得走不动了就躺在山上。有的老百姓觉着在山上也是淋死饿死,不如下去看看。胆子大的硬着头皮回家,进家一看,队伍一个没有了,东西一点也不少,烧的草吃的米还留下钱。他们看了又惊又喜,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样好的队伍,于是回到山上把所有的人都叫回来。

我们走在路上看见许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一群一群的回家,有抱着孩子的,有挑着担子的,有背着包袱的。我们见了就向他们宣传,说我们是解放军,是爱护老百姓的,看见他们的小孩子饿就拿出我们带的饭给他吃。他们就不怕我们了,谈起来,他们大发牢骚,骂国民党不是好东西,不该欺骗人说共产党杀人放火,吓得他们淋了几天雨,饭都吃不上。他们说,谁再听国民党这些王八蛋的话,就不是娘养的。我们看了又是好笑,又是同情……

在哥哥南征北战远离家乡的征途中,从不间断给家中寄信。比较早期的一些信,随着时局的动荡和岁月的流逝,大多已不存在了。这封信随我辗转数地,几经周折,有幸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哥哥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在那么紧张艰苦的日子里,他每年除了给家里寄回大量的书信以外,自己还写下了好多本《南下日记》和《进藏日记》,这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供稿)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5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