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中国安徽石台
2022/10/5 来源:不详石台县是池州市辖县,位于安徽省南部,皖南山区西部。东与黄山区交界,南与黟县、祁门县相连,西与东至县接壤,北与贵池区、青阳县为邻。全县面积约占安徽省总面积的1%,其中88.5%是山地。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美誉。
秋浦千重岭,水车岭最奇。天倾玉堕石,水拂寄生枝。这是唐代“诗仙”李白徜徉于秋浦河的清流,挥毫泼墨留下的感叹。潺潺流水蜿蜒而去,流向了一片坐落于徽池之间的世外桃源。
流芳百世的徽池雅调,尘封海底的“嫩蕊”古茶,魂牵梦绕的菜籽醇香,诡秘莫测的洞天奇观,汇聚成了这方水土独具气韵的徽池文脉。这是一片皖南的宝藏之地——安徽石台。
历史
石台县四面环山,重峦叠嶂的自然环境,赋予了这里独有的优雅与静谧。秋浦河水穿城而过,见证着这座皖南小城发展的伊始。
石台自古偏居一隅。穿行而过的秋浦河成为这里重要的水运通道。这块巨型的岩石在古时共有3枚,并屹立于河谷中央,被当地人称之为“三埭石”。
“埭”字在古汉语中意为“防水的土坝”。梁大同二年(公元年),朝廷沿用秋浦河畔的“石埭场”之名,正式立县,取名为“石埭县”。直至年,人们为避免读音错误推行简化字,将这座小城定名为“石台县”。
始建于唐代的榉根关古徽道,坐落于石台县、东至县与祁门县的三县交界地带。这段全长米的青石板古道是古时徽州通往江西的一条要道。古称“徽饶通衢”。
明清时期,正是这条贯通南北的古老商道为这片偏僻的小城带来了空前的商业繁荣。勇于开拓的石台人把握着这条商道命脉,将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逐渐经营成了一座皖南城镇。
秋浦河水奔腾数百里,见证着这座小城千百年来的荣衰。石台人在颠沛流离的命运中磨砺出了如磐石般的意志,成就了这片土地如今的无限繁华。
雾里青绿茶
年,一艘名为“哥德堡号”的商船遗骸在瑞典被发现。在随后打捞出的许多青花瓷坛中,意外发现了大量茶叶。令人惊叹的是,历经二百余年的海水侵蚀,这些茶叶竟然色味尚存。通过对瓷罐商标的鉴定,这些茶叶中就有产自安徽一带的高山云雾茶“雾里青”。
雾里青绿茶产于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宋时又被称为“嫩蕊”。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记载了宋代时期的全国名茶,共有26种,其中仙芝、嫩蕊就产自饶州、池州一带。
清乾隆年间,雾里青绿茶通过仙寓山的古道被挑出山外,辗转至广州登上哥德堡号商船销往欧洲国家。然而公元年,随着哥德堡号商船的触礁沉没,这款产自石台县仙寓山的极品名茶似乎也随之沉寂于历史长河中。
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詹罗九在石台的高山茶园中发现了一片片雾里青茶树。他刻苦钻研二十余年,成功恢复了雾里青绿茶的完整工艺。
如今石台县的仙寓山是中国雾里青绿茶的主要产地之一。年,瑞典打造的仿古商船“哥德堡号”,踏上了复航中国的旅程。犹如一场跨世纪的时空穿越,雾里青绿茶又再度随着古船运往北欧走进瑞典皇宫,走向了世界。
年,石台雾里青绿茶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闻香品茗间,人们对于这项古茶的偏爱随着郁郁醇香愈发浓烈。新时代的扬帆起航,解锁了千年古茶的前世记忆。源远流长的制茶工艺,续写着它的当代传奇。
溶洞
“入其中宽广可容数百人”、“五彩灿然苍碧错列奇不可尽述”,记载于明万历版《石埭县志》中一段简短的文字,为人们揭示了一片山河间的洞天世界。
石台县贡溪村山脚下,深藏着一处长达三千余米的大型溶洞,名为“蓬莱仙洞”。洞中曲径通幽,暗河涌动,石笋、石幔等精美的钟乳石景观遍布其间,宛若一座富丽堂皇的地下宫殿。
石台境内遍布大小溶洞百余个,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今大约4亿多年前,这片土地从汪洋大海中崛起,逐渐构筑起了以石灰岩为主的山脉。
高山中的水汽与石灰岩相互侵蚀后,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溶洞。蓬莱仙洞正是其中极为壮观的溶洞景观。
洞中百余处的钟乳石,若人若物,惟妙惟肖,尤以这尊9米多高的巨型钟乳石“落地金钟”最为雄伟。皎洁如雪的“罗纱帐”,被人们视为蓬莱仙洞的镇洞之宝。如此高纯度的碳酸钙结晶,犹如一块精心雕琢的汉白玉。
年,石台溶洞群被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批准为首批岩溶地貌地质公园。山河之间的自然奇观,诉说着石台人与这方水土千丝万缕的命运故事。当代人的追寻与探索,让这篇来自亿万年前的造物杰作迎来了解读它的最好年华。
民俗
逶迤的秋浦河水贯通了徽州与池州的两端。氤氲山水间的文化交融造就了皖南民间的徽池雅调。
石台目连戏,目连戏最早起源于佛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戏组”。明代戏曲作家郑之珍将这个传说进行了改编,创作出了具有教化意义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并融合了徽池两地的声腔特点,杂取众长演变为活跃于石台民间的地方戏种。
石台目连戏曾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以同乐班为首的戏班在当地极富盛名。石台目连戏的经典章节《地狱救母》。这台戏在旧时通常要连续演出七天七夜,才能让乡民们一饱眼福。
《地狱救母》讲述了明代儒生傅目的妻子刘青提破戒杀生后被打入地狱,其儿子目连勇闯地狱解救母亲的故事。在古时,久居于大山中的石台人,正是以这种彰显忠孝精神的戏曲教化民风。
传统目连戏只是以唱腔为主,但石台的目连戏加入了新花样,他们在表演中穿插了气势磅礴的五大动作。与平时婉约的高腔曲调相得益彰,更为形象地诠释了除恶扬善故事历程的跌宕起伏。
新版的石台目连戏在传统的锣鼓伴奏基础上,加入了丝弦乐器并融合地方民间小调,戏文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一袭华冠彩衣,一曲唱念做打。从民间承袭的朴拙风情到大舞台上创新的声光演绎,属于皖南人的徽池雅韵,成为新一代戏曲艺人用芳华唱出的时代回音。
特产
石台油坊榨制技艺,据推断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详细记录了木榨油技艺的制作过程。
石台境内山峦叠嶂,极大的温度落差造就了当地菜籽出油量大、浓度高且不易变质的特点。这为木榨油技艺的传承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木榨油的制作工坊几乎遍布石台境内。那时,一家榨油,十里传香。石台人的童年总是被这样的味道环绕着。
作为徽池一带的乡土美味,这里的菜籽油纯香中带有烈性,这是源于油脂的精炼提取,其中最关键的步骤就是蒸麸。
碾压成粉的菜籽经过文火熏蒸使得油脂能够更好地分离。滚烫的麦麸需要在蒸熟的一瞬间放入坯饼中,用双脚踏实。坯饼压得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到出油率。木楔与草饼之间猛烈撞击,让油脂的榨取发挥到极致。
当年的老油坊至今尚存,却再也飘不出人们记忆中的菜籽香。古老的碾歌,唇口流香的舌尖味道,钩织出石台人心中的童谣。他们把对故乡的热爱、对人生的感悟都融入到这简朴的一餐一食之中。
洞天世界,大浪淘沙解锁了亿万年前的山河密码。徽池雅韵,低吟浅唱,回荡着忠孝节义的历史曲音。秋浦河畔,稻田遍野,哺育着万千皖南儿女,谱写出这方水土今日的盛世繁华。
往昔,石台人在舟楫不通的宿命里踽踽独行,塑造出了刚毅坚韧的品格;而今,他们在青山绿水间精耕细作,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赢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