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慈恩寺塔注释翻译习题
2023/9/30 来源:不详《登慈恩寺塔》注释、翻译、习题
登慈恩寺塔张乔
窗户几层风,清凉碧落中。
世人来往别,烟景古今同。
列岫横秦断,长河极塞空。
斜阳越乡思,天末见归鸿。
注释
慈恩寺塔:即今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内。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追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而建。
张乔: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
碧落:道家认为东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称为“碧落”。后用以指天空。
烟景:云霭、烟雾缭绕的景色,美丽的景色。
列岫:众多的峰峦,这里指终南山。
长河:指渭河。
极:穷尽。
天末:天边,天际。
归鸿:本指归来的大雁,诗文中多用以寄托归思。
翻译
首联写作者登塔的感受,风从宝塔的窗户吹入,天空之下,让人感到无限清凉。
颔联写作者登塔的想象,来来往往登塔的人虽不断变化,来往有别,但云雾缭绕的景色从古到今都依然如故,不曾变化,有物是人非之感。
颈联为作者登塔的远眺之景,终南山众多的峰峦,横亘在秦中大地,渭水蜿蜒天际,一直流到看不见的关塞。此联意境开阔,虚实结合。
尾联为作者登塔后的产生的情思,登塔远望,看到傍晚的斜阳,不禁心生思乡之情;而在遥远的天边,又看到了南归的鸿雁,更衬托出游子因漂泊之久而生发的思归之情。中国古代文人对时令有着特别的敏感,春耕秋收、朝发夕归,末联用“斜阳”“归鸿”渲染,衬托一种游子因漂泊之久而生发的倦怠感、失落感。
习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登上慈恩寺塔所见,风从宝塔的窗户涌进时,清凉的水滴在面前落下。
B.颔联写来来往往登塔的人虽不断变化,但云雾缭绕的景色从古到今都依然如故。
C.颈联为远观,终南山峰峦横亘秦中大地,渭水蜿蜒天际,一直流到看不见的关塞。
D.虽无杜甫博大的胸怀,但此诗却于从容悠闲的节奏中流露出文人登高怀远的惆怅。
古人评此诗曰:“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请据此简要分析尾联的意蕴。(6分)
答案:
14.A(“清凉的水滴在面前落下”错误“清凉碧落中”中的“碧落”意为“天空”这一句诗应理解为“天气已然清凉”)
15.①尾联为诗人傍晚时分登上慈恩寺塔远望所见所感。②登塔远望,看到傍晚的斜阳,不禁心生思乡之情③而在遥远的天边,又看到了南归的鸿雁,更衬托出游子因漂泊之久而生发的倦怠失落之情。(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