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集中隔离点的日常防疫故事
2022/10/11 来源:不详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是很多人年开始才听到、了解到的名词。外防输入,内抓排查,及时遏制住传染源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中之重。位于主城区西南角的一家酒店是贵池区年便开始启用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这里是“抗疫”的最前线之一,也是守护全区群众平安的一道关键的安全防线。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来自应急、卫健、公安、酒店后勤等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守护着这道抵御疫情的“最前防线”。
每天早上八点前,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开始自我检测体温,穿好防护服、戴好防护口罩……完成所有准备工作后,他们便进入到隔离区域,开始为隔离人员送去早饭,为他们测量体温,做好医学观察记录,并且对隔离区进行日常消杀工作。“我们进入隔离区工作都是穿着防护服的,往往一趟下来,即使在冬天也是热的一身汗。”该集中医学观察点医务人员冯医生介绍,自这一隔离点启用开始他便在这里工作。
笔者了解,冯医生每天承担着对隔离医学观察人员两次体温检测、密切观察他们是否有发热症状。除此之外,一些隔离人员因为想家等多种原因,情绪会烦躁甚至产生恐慌情绪,这时候冯医生便会帮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缓解他们紧张焦虑的情绪。“要像对待家人一样的关心他们。”冯医生的语气平淡却饱含深情,“换位思考,谁在密闭的空间里呆那么久都会不舒服,我们希望他们能够安心、顺利地度过隔离期。”对此,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做好各项物资保障,为隔离人员鼓劲,尽可能地为他们做好各项服务。
“你好,我没有带充电器可以给我准备一个充电器吗?”“你好,能给我送点儿水吗?”在隔离点,后勤人员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他们会耐心地记下通话内容,积极帮他们准备物品。“隔离人员的房间里都会有一部电话可以和我们前台联系,也可以和联络人联系,所需要的东西只要是合理范围内的我们都会想办法解决。”这里一名后勤人员介绍道。
采访中,笔者得知,工作人员从件件小事着手,他们的耐心、细心、暖心,渐渐地以真心换来了真心。“隔离人员基本上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很体谅我们的付出,给他们测体温的时候经常会有人跟我说谢谢,很简单的两个字但是我听在心里都很暖,我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很平凡但是很值得骄傲的工作。”谈起让自己感动的事情,冯医生说平常即是感动,他最大的愿望便是疫情赶快结束,而自己作为这场“战疫”的参与者,也会尽最大的能力为大家守护好这个特殊的“前线”。
红外线测温仪、葡萄糖、消毒用品、听诊器、急救药品……在冯医生的“百宝箱”里放着十几样日常工作和应急所需的工具,冯医生介绍,隔离人员的情况复杂,既有患有多种慢性病的高龄老人也有蹒跚学步的小宝宝,每一个隔离人员的情况都需要医务人员掌握清楚并且及时对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进行应急处理。“如果隔离人员需要就医,医院对接,介绍病情,实行闭环转运。”在这里,虽然没有生死时速的抢救,只有日复一日的繁杂与琐碎,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正是有一群冲锋在前的“逆行者”,才为我们构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道关键屏障。
作为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卡”,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是与病毒兵戎相接的地方,为阻断疫情传播,隔离点严格实行闭环管理。“从救护车把隔离人员送来到解除隔离,关键是一个严格的闭环管理。”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我们对隔离酒店也进行了改造,严格划分区域,确保不会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经过改造后的隔离点具备“三区两通道”,即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和隔离人员通道、工作人员通道,被隔离人员从隔离人员通道进入,而工作人员则通过工作人员通道进入工作区域,两条通道无相互交叉。隔离人员结束隔离离开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房间进行彻底消杀。
“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行动很不方便,我往往是清理一次垃圾就累得气喘吁吁。但是我们必须对安全负责,必须彻底消杀才能保证下一个隔离人员安全入住。”负责消杀清洁工作的谢大姐说道,虽然工作异常辛苦但她却毫无抱怨。
由于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工作性质的特殊性,这里的工作人员也需要进行闭环管理。“我们这里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至少是两天一次核酸检测,结束工作后也需要进行隔离。很久见不到家里人是常态。”在隔离点负责安全保卫工作的陈警官说。谈到家人,谢大姐语带凝噎,在隔离点工作了几个月的她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家人了。“想他们的时候就抽空视频一下。”当笔者问起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不善言辞的谢大姐笑着说:“疫情快点结束,回家多陪陪家里人。”
据悉,目前贵池区已经建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二十六个,可用房间余个,现已启用六个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另有二十个备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随时待命”。区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会继续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保障我区所有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安全有序平稳运行。”(通讯员孙梦晨)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