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人人都读过,这首却很少有人知道,
2022/12/24 来源:不详劳动节将至,又迎来了一个小长假。众所周知,劳动节作为法定节日的确立,是对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工作的“奖励”。
自古以来,有社会就有劳动者,现代制度完善,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每到“五一”,很多单位也会对工作出色的员工进行不同方式的奖励。
那么在古代,人们又是怎样纪念和赞颂劳动者的呢?今天这篇文章,诗妹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李白笔下的劳动者。
李白古诗中对冶铁劳动者的赞美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看那炉火中熊熊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天地,四溅的火星燃起腾腾的紫烟。炉火旁一个个正在冶铁的工人们,满头大汗,整个脸部被炉光映照得通红,黑暗的夜空也被这炉火照得通明。
工人们一边冶铁,一边唱着那雄壮的劳动号子,将这寒冷的月夜也震得通天响。看到这样的冶铁场面,听到这样雄壮有力的号子声,诗人那颗冰冷的心也被这温热如火的画面感染了。
第一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介绍壮观的冶铁场面
本首诗,在一开头,便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冲击,“炉火”让人一下联想到通红而热烈的场景,“紫烟”显出了火苗的强烈之光,“红星四溅”虽只有视觉描写,但透过文字却让人很容易便联想到冶铁工人们就着火光工作的形象,以及金属碰撞发出的震耳的响声。
这一句整体呈现出一幅色彩鲜艳的感觉,短短两句,虽呈现出的情景也非常丰富,画面感极强。“照”和“乱”这两个很平常的字眼,用在这个场景之下,便将冶铁的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似在眼前。
可以想象,看到这幅场景,诗人心中的兴奋、喜悦,轻而易举地便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第二句“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转入对冶炼工人形象的描绘
在这一句中,诗人将笔锋从上句冶铁的场景中移动到冶铁人身上,用简简洁的语言、粗狂的线条,勾勒出了火光之下辛勤劳作的冶铁工人形象。
“郝”的本义是因为害羞而脸红,在这里指的是冶铁工人们被火光照红的脸。而一个“郎”字,让人眼前立刻浮现出一个个强壮有力的汉子,以及一种热情豪放的性格,这是男性最形象的代表,代表着熊熊的力量。
“郝郎”两字,形象而生动,耐人寻味。
最后一句“歌曲动寒川”,一个“寒川”交代了当时夜的寒冷,工人们的歌声将这寒也温暖了,形成对比,说明了工人们劳动时的似火般的热情。
至于唱的究竟是什么歌,李白没有明确点出,或许是本地的劳动号子或是其它什么,但可以确定的是,那一定是能让人心潮澎湃的曲子。
这一句前面交代工人的外表形象,后面重在通过歌曲突出其内心情感,短短十个字,就将一个群体的劳动者形象刻画出来,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这些男儿的赞美。
这是一幅瑰玮壮观的秋夜冶炼图
这首《秋浦歌》从题目中便可以看出内容,“歌”即使歌颂,整首诗之中,李白通过描述壮观的秋夜冶铁这样一幅壮观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内心对这种劳动场面的赞美。在李白的诗歌中,也很少有这种题材的古诗。
诗中所提到的秋浦,在今天的安徽省贵池县,唐代时,这个地方的银和铜产量都很大,天宝十二年间,李白漫游至此,将他的所见所闻整理,写了一组《秋浦歌》,一共有十七首,这是其中第十四首。
“冶铁”这项工艺在现代人生活中,距离其实挺远的,但是生活之中能用到的这类金属却是必不可少的。李白用独特的视角,将光、热、声、色相互交织,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冶铁图”,这也是诗歌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其实,不仅是冶铁,在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我们所看不到的行业背后的艰辛,表面上的光鲜亮丽并不是工作的常态,而向大众所展现出来的永远只是最优秀的那一面。
各行各业都要自己背后的心酸,而每一个努力工作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