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吃饭
2025/3/14 来源:不详现代人们就餐主要有三种方式,西方欧美和澳洲等国家用的是刀叉,以亚洲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为代表的用筷子,而印度、巴基斯坦和非洲很多国家则直接上手。中国关于筷子的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喻老》言:“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即商朝暴君纣王;象箸,指象牙做的箸。可见,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出现象牙筷子。那自然而然,筷子的发明应该更早。筷子最初之发明肯定是木制或者竹制,这一点可以从筷子的最初的名字“箸”上推测,因为“箸”字就是一个竹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木制瓣物品经历了几千年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我们从考古上很难找到筷子。筷子我们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的筷子文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的铜筷子;据《文物》年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于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这是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筷子“筷子”之名称早在明朝就悄悄出现,逐渐流行。时人陆容《故园杂记》曾述其缘:因“箸”与“住”、“蛀”谐音,江南水乡船夫渔民特别忌讳。原来,他们最怕船停“住”了,无法做生意;更怕船“蛀”了,导致漏水沉没,“故改箸为快”。每见“箸”,即称“快儿”,以图吉利。再后来,索性从其制作材料竹子,称为“筷”,叫起来顺口吉祥,不仅在民间流行开来,连“士大夫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筷子最初的筷子都是圆柱形或者六面形的圆柱体,因为放在桌子或者碗上极易滚动,很是尴尬,所以到时明朝时,才演化为现在的头方足圆的形状,使用起来便利了许多。除了东亚地区.17世纪明末清初之时,筷子还传到了欧洲。文艺复兴后,曾经用手抓饭的欧洲人才开始普遍以刀又进食。明万历十年,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他在回忆录《中国札记》中谈到中国人的宴会时写道:“他们吃东西不用刀又或匙,而是用很光滑的筷子,长约一个半手掌,他们用它很容易地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又说:“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接触食物的一头通常用金或银包头。”筷子清朝时期,除传教土外,有更多外交使者、商人、游客自欧洲前来中国,而中国人也踏入西土,这就为筷子西传创造了条件。时至今日,包括中日韩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地球上每天有大约17亿双筷子在夹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