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皖江画卷全面打造美丽

2023/5/7 来源:不详

地处长江东岸的马鞍山市薛家洼生态园,从昔日“脏乱差”到如今“美如画”。记者程兆/摄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波涛滚滚的长江,横贯中华大地,姿态万千、壮观雄伟。大江奔流,自江西入安徽,经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在江淮大地蜿蜒公里,滔滔东去,素有“八百里皖江”之称。

年起,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省委、省政府把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列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

为全局计,为子孙谋,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承载千钧——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实际行动,是坚定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的责任所系,是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迫切要求,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就是打造山清水秀的黄金经济带,让“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那种浩瀚空阔、自然壮美的场景永存。

我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分级管控措施;推深做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打响“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

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5%,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绿水是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源头活水”,青山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幸福靠山”。八百里皖江,一幅水清、岸绿、产业优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牢记嘱托,共抓大保护

——安徽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去年还是一名渔民,出没风波之中;如今告别“水上漂”,住进了平方米的康居楼,成为村里的环卫工人。安庆市大观区十里铺乡袁江村,60岁的余登贵感慨:“党的政策好,圆了我的‘上岸梦’。”

随着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推进,越来越多在长江边以捕鱼为生的渔民“洗脚上岸”。曾为皖江最大渔港,安庆渔港如今变样了,昔日渔船聚集、热闹喧嚣的场景不再,江面复归宁静。

长江是一座生态宝库。然而,由于酷渔滥捕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长江“十年禁渔”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扭转长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

省委、省政府扛起主体责任,6月下旬以来,多次召开会议部署长江安徽段禁捕退捕工作。省委书记李锦斌、省长李国英等省领导深入调研、实地督导,高位推动今年年底前打赢长江(安徽段)禁捕退捕攻坚战。

万里长江的生态环境,关乎亿万人民福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重庆、武汉两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是新时代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包括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各项工作,是新时代赋予的艰巨任务,也是千百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我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的谆谆嘱托,坚决扛起“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治责任。

省委、省政府把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一号工程”。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全省上下齐心协力。

年6月,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负责同志利用3天时间,从长江安徽段起点同马大堤段窑段沿江而下,至终点驷马山乌江枢纽处,对沿江生态环境进行千里实地踏查。

这次前所未有的调研督导之行,向全省上下传递了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强烈信号,彰显了安徽高站位、大力度、实举措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坚定决心。

此后不久,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实施意见》,八百里皖江掀开崭新的发展篇章。皖江城市在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实施分级管控措施,落实“禁新建、减存量、关污源、进园区、建新绿、纳统管、强机制”七项举措,严守污染物入江“防线”。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年3月,一场剑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吹响“号角”。省委、省政府启动长江安徽段生态环境“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落实”专项攻坚行动,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多次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一线督导整改。

我省聚焦长江经济带警示片问题、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举一反三大排查,形成“23+80+N”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清单,建立“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网,挂图作战、对账销号,还一江碧水、保两岸青山。

年11月,我省成功承办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现场会。长江大保护,交上出彩“答卷”。

无论生态修复,还是环境治理,最终要靠制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河长制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制度创新。我省在全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长制,在全国率先将“湖泊实行河长制管理”写入地方性法规,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其中森林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体系,为实现森林资源永续利用、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提供制度保障。

用经济杠杆推动治污,我省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覆盖了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

在“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改革推动下,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织密扎牢长江生态防控网。

整治“顽疾”,护一江清流

——我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剑指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把水环境改善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修复好,着力从源头筑牢长江生态屏障,守住污染物入江防线

“新地标,美爆了!”“江风吹着,满眼绿色,很好很开心!”……马鞍山网上论坛里,说起薛家洼生态游园,当地网友纷纷跟帖感慨。

因自然条件优越,薛家洼一度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是薛家洼一带过去环境的真实写照。

去年,随着“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实施,马鞍山市对亩薛家洼区域进行总体规划,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复江岸、建设游园步道。自然生态修复了,江水变清了,江面上的水鸟更多了,不少市民还拍到江豚成群嬉戏的画面。从昔日脏乱地,华丽“变身”网红打卡地,薛家洼成为我省落实长江大保护的一张重要“名片”。

薛家洼等地水生态修复,是我省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强力推进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涉皖问题整改带来的变化。

警示片涉皖共有23个问题,涉及黑臭水体、企业超标排污、非法码头、固体废物污染、自然保护区农业开发等问题。

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势在必行。我省精心谋划、强力推进长江安徽段“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

“点对点”解决这23个问题,是专项攻坚行动最基础、最核心、最关键的任务。我省迅速行动,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及“点对点”“长对长”整改责任网,制定整改任务细化清单,逐条逐项明确整改措施、整改标准、整改责任,按月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密集加强调度。

以整改警示片问题为带动,我省率先在长江流域并推开到全省,对各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及风险隐患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

各地特别是沿江各市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采取超常规举措、超常规力度进行攻坚,尤其注重项目方式推动,实施进园区、纳统管、关污源、生态修复等一大批项目,确保问题真改真见效。

今年起,我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首要任务是解决好“23+8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23”,是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中尚未完成整改的8个问题和年警示片披露我省的15个问题;“80”,是我省《长江(安徽)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专题片》反映的80个问题。截至今年7月底,个“23+8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中,已完成整改的有个,占比76.8%。

长江的污染,根子在岸上,源头在流域。

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水清”是重点目标之一。“水清”就是要实现水环境改善好、水资源保护好、水生态修复好。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大起底、大整治,是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的重要抓手,使沿江“三道防线”稳固筑牢。

“三道防线”即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段线”。

如沿江1公里以内,严把新建项目,整改提升入河排污口,推动岸线整治,“散乱污”企业基本完成整改,江水变清了,两岸变绿了。沿江5公里以内,推进畜禽养殖场整改,网箱、围网、拦网“三网”水产养殖设施基本整改达标。沿江15公里以内,推动企业全部进园区,加快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管网建设。

在铜陵长山港区,昔日“散乱污”且喧嚣的江边,如今一片宁静。在港口岸线综合整治前,散货码头、渡口、小选矿场、磨料厂、养殖场、居住户、城市排污口混杂相间,环境脏乱差。

“这里以前连晴天都是‘灰洲’,现在生态环境好了,变化可是翻天覆地。”年逾六旬的钱裕明感慨万千。

长江岸线整治带来了大变化。铜陵市关闭、拆除、搬迁、规范提升多管齐下,投入4.93亿元,完成一江两岸港口岸线整治项目个,释放岸线15公里、陆域土地亩,为长江生物多样性、长江浅滩湿地功能性修复提供空间。

从根本上消除长江污染隐患,要追根溯源、分类施策。

当前,我省正推动“十个全覆盖”,如实现设区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全覆盖,实现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并达标排放,实现重点污染源和入河排污口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和运维监管全覆盖等,从源头上守住污染物入江防线,促进长江安徽段生态系统健康。

应绿尽绿,筑生态廊道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在“建新绿”上见行动,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空气优良率、土壤清洁率“三个大提升”,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皖江各市“建新绿”,治污染,努力推动森林覆盖率、空气优良率、土壤清洁率“三个大提升”。

池州市贵池区牛头山镇是一个江边小镇。沿江许多地块上,香樟、杨树等一排排树木拔地而起,横成排,竖成列。当地开展长江岸线生态修复和绿化提升,一片片绿地在长江岸边展现。在池州,这项工作被列为林长制改革的“一号工程”,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池州山水画廊。

沿江各市实施生态复绿工程,对绿化空白区域进行补绿,应绿尽绿,打造国家森林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皖江五市均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根据计划,今年沿江两岸绿色森林长廊基本建成,流域两岸宜林荒山基本实现绿化,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稳定增长,森林覆盖率达38%以上,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

林长制,绿色发展的安徽探索。

年3月,我省率先探索林长制改革,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林长组织体系,5.2万余名林长守护万公顷森林和湿地,“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员专管。

“我们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主要做好‘五绿’文章,就是以建设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来‘护绿’,以实施造林计划来‘增绿’,以强化党政责任来‘管绿’,以发展林业经济来‘用绿’,以深化林业改革来‘活绿’。这‘五绿’是从体制机制上对林长制赋予了重要的改革内涵。”省委主要领导表示。

“林长制”带来“林长治”。

年,全省完成造林.85万亩、退化林修复68.16万亩、森林抚育.70万亩,均超过年度计划任务;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落地安徽;林长制改革入选年中央改革办十大改革案例。今年,我省建设30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聚焦探索90项体制机制创新点。上半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72.70万亩、封山育林58.11万亩,分别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7%、96.85%。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天蓝、地绿、水净。

打赢蓝天保卫战,我省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促进空气优良率大提升。

一组跃动的数据,直观展现空气质量的大幅改善。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46微克/立方米,16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

今年上半年,全省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为40.8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22.6%、20.5%,降幅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五;优良天数比例81.9%,同比提高12.7个百分点,增幅排名全国第四。三项指标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好水平。

打赢蓝天保卫战,精准、科学、依法是“要诀”。

精准治污,围绕“五控”,我省确定了个重点工作任务,截至今年6月底,已整治完成个,完成率为66%。聚焦重点因子——挥发性有机物,我省建立监管清单,综合治理石化等5个行业、32个工业园区、14个企业集群、家重点企业等。

科学治污,我省修订省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按照不同预警级精准管控,各市实现“一市一案”;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对重点行业企业分级管控,实行“一厂一策”。

依法治污,我省依法查处超标排放企业,对在线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挂牌督办;实施水泥行业地方排放标准,推动提标改造、源头减排。

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是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净土保卫战,我省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土壤环境管理、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

排查并严防尾矿库污染,是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任务之一,事关环境安全。

南陵县工山镇高岭村境内山峦起伏、满目苍翠。群山环抱间,海泉涝选厂尾矿库地处其中,是当地环境监管的重点。该尾矿库设计坝高22米,年投入使用,年库区已排放尾沙21万立方米,考虑安全、生态环境等因素,业主企业对该库采取完善截排水、加固坝体、生态修复后闭库,阻断重金属污染物向周边土壤和水体扩散渗透。企业安排人员值班看守,镇里定期巡检,确保尾矿库安全。

排查整治尾矿库、固体废物,是末端防治土壤污染;减施农药,推动农业绿色生产,是源头治理。

农药使用不仅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还关系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治理。年起我省启动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

“以前,农药瓶子随手丢,现在能换钱!”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村民方昌平感慨。年起,黄山市实施农药零差率集中配送,形成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物回收处置、统一财政补贴”经营模式。年,该市低毒农药使用率80%以上,农药使用量比基期下降20%以上。

植保智能机器人、无人植保机、热力烟雾机、固定翼飞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应用到庄稼,提高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据统计,去年全年全省农药使用量约1.21万吨,实现连续5年下降。

推进净土保卫战,省市县生态环境部门今年加强协调联动,开展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守护江淮净土。

产业升级,提高“含绿量”

——让绿色成为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强化基础支撑、创新驱动和协同共建,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带

在池州市西南方向距离市区37公里的神山,长九(神山)灰岩矿项目现场,超高的全封闭棚架、连片的绿色防尘网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密目网覆盖,洒水车抑尘,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扬尘管控有力有效。“长九不仅要做到砂石最好,还要争取做到提高附加值,一定要在拉长产业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中电建安徽长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肖光彩说。

以“生态”带动“业态”,从吃“资源饭”到吃“生态饭”,思路转变走出发展新路。

“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宣城市旌德县柳溪村地处长江南岸皖南山区,村贫困户王九斤说,他家以20亩林地入股了村企业,林地变股权、林农当股东,每年有土地租赁费用和分红,在村企业招商投资建设的香榧基地务工每年还有近2万元的收入。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安庆市经开区的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两万多平方米总装分厂车间,没有通常大机器作业的热浪。“绿色环保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是整座厂房冬暖夏凉的‘法宝’,厂房屋顶的一块块太阳能板,能为车间生产源源不断提供绿色清洁能源。”企业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安庆市把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分别作为首位、优质、支柱性的绿色产业,以提高“含绿量”来提高“含金量”。

发展必须绿色是“底线”和最根本的出路。

芜湖市通过PPP等模式,与三峡集团等合作推进实施长江大保护先行先试项目,与海螺集团等合作创建“无废城市”;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生态耦合、梯度利用”新模式,把自然力转换为生产力,变“治污”为“用污”,切实把生态产业发展势能转化为加快培育壮大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创新驱动,改造传统产业,做好循环发展文章。

沿江岸线资源丰富,依江而兴的城市如何抓住绿色发展的跳板再次腾飞?这离不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补缺进位。

“铜陵市与阿里云公司合作共建铜陵‘工业大脑’,借助阿里云的大数据技术能力,结合铜陵的工业优势,推进传统工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发展工业大数据产业。”铜陵市数据资源管理局局长胡振南说,铜陵市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必须按照‘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这需要旧动能做“减法”,新动能做“加法”,加快构建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产业体系,依靠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力争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

深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强链补链文章。

今年4月,长江北岸、裕溪河畔,皖江江北新兴产业集中区、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揭牌,立足创新与合作,迎来全新的转型升级。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型材料、智能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大健康……两大集中区将与沪苏浙开展共建园中园、发展“飞地经济”等多种合作模式,通过“补链、延链、强链”,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增长动力强劲、绿色本底牢固、政务服务高效、示范效应明显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皖江江北、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是皖江示范区的‘明珠’,是大规模、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更是先行先试、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新途径的重要力量。”省发展改革委主任、省皖江办主任张天培表示,集中区作为皖江示范区的引领区、标志区,是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的重要战场,是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同饮一江水,同下一盘棋,做大产业链,做强经济带。

“之所以落户滁州,是因为这里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较低的土地成本非常有吸引力。”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是第一批入园企业,副总经理张伟兴表示,公司总部在浙江,研发中心在上海,来安徽扩大产能。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占地亩,年实现产值5.7亿元,税收超万元。

近年来,我省着眼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进园区”上见行动,促进企业集聚、园区优化、产业升级,加速产业高端化发展、绿色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含绿量”。

潮涌皖江新跨越,转型升级新征程。立于新时代,站上新起点,江淮儿女正逐梦前行,全力创造一个水清岸绿产业优的美好未来。

(记者夏胜为郑莉执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5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