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丽丨夏燮年表

2024/1/12 来源:不详

北京中科专家 http://m.39.net/pf/a_6169146.html

注:本文发表于《安徽文献研究集刊》第6卷(黄山书社年),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张桂丽老师授权发布!

夏燮年表

张桂丽

夏燮(~),字谦甫,别号谢山居士,晚年又号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据夏燮所撰《伯兄弢甫先生行状》、《先兄仲子行状》以及《粤氛纪事》《中西纪年》中所涉个人相关经历,考其生平大略为:道光元年()恩科举人,二十一年官安徽青阳训导,道光二十五年入都,道光末年自江西奉调至江南大营,助左宗棠办理文案;咸丰九年避谤浙西,次年复返江西,期间曾至曾国藩幕府襄校案牍,咸丰十一年因功被保举知县,分发江西,此后在江西十余年,历任吉水、高安、永宁、宜黄知县,往返于浙赣;光绪元年()七月,夏燮在宜黄知县任内亏空公帑,撤职查办,所纂《明通鉴》版刻充公,于忧愤中离世。夏燮的生平经历,固然以宦途抱负昭显,而其幼随诸兄读书,性情略同长兄夏炘,重有体有用之学,同时也是一位绩学之士。在浓重的家教氛围中,他以立言为不朽之业,不过他的学术旨趣更接近时代,尤其是在史学方面,为近代以来的学者所称道,所纂《明通鉴》多次刊印,影响极广。夏燮所著《五服释例》《述均》,是具有典型的乾嘉汉学风格的著作,而《中西纪事》《粤氛纪事》则是带有道光以后学术一变为“新”的特点。夏燮一生都在读书、著书、刻书,但他已经不同于乾嘉之际的那些专事考据的学者,此乃历史大环境及家学之影响。他身处时局动荡、学术思潮开始转变的时代,而他本人所具有的经世意识也异常强烈,有短暂却激烈的戎马生涯,也曾入幕府办理通商事宜,上书大吏,就禁烟、防御、海运、盐茶裕课等提出建议,然而最终却以刻书而挪用公饷、在官府逼交欠款的狼狈中猝然病逝。他的父亲夏銮,在教育夏燮、夏炘、夏燠、夏炯四兄弟时,强调有体有用,不旨在培养他们为专职的学者,或者文人,夏氏父子均不作吟风弄月之诗词歌赋,也可以观察出他们的学术追求。关于夏氏父子的学术成就,可参见拙作《清代当涂夏氏学术成就探析——兼论道咸之际的徽州学风》(《贵州文史论丛》年第3期)。故而,本表适当涉及夏燮父兄,亦可见家学传承之一斑。

嘉庆五年()庚申,八月二十八日,夏燮出生于安徽当涂。时父夏銮四十一岁,母吴孺人三十九岁。燮有同怀兄三人,炘、炯、燠,吴孺人出;姊一,嫡母杨孺人出。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考行述》:“配杨孺人,继配吴孺人,先七年卒。子四人,皆吴孺人出。长不孝炘…次不孝炯…次不孝燠…次不孝燮…女一,杨孺人出。”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妣吴太孺人行略》:“癸未春,…太孺人殁于新安学舍,年六十有二。”据此推算,则吴氏生于乾隆二十七年(),光十三年()覃恩敕赠太孺人,葬于太夫人之冢侧,时浙江巡抚帅承瀛(-,字仙舟,湖北黄梅人)作吴孺人墓志铭寄赠夏炘,而其文竟佚于途中。事俱见夏炘《先妣吴孺人行略》。

嘉庆九年()甲子,五岁。父夏銮选授徽州府训导,次年就任。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考行述》:“甲子选授徽州府训导,乙丑莅任,以阐扬绝学、造就人才为己责。”

嘉庆十四年()己巳,十岁。从长兄夏炘受学。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卯生和甫两弟行略》:“先君子督子最严,在新安时四人共事师受业,己巳(嘉庆十四年)回当涂,先君子命余课读三弟,余长卯生六岁、和甫九岁、谦甫十一岁,三人者事长兄如严师,倍书讲经,改削课作,以及洒扫应对之节,莫不奉令为谨。”

夏炯《夏仲子集自序》:“炯年十一二侍先君子官新安,一时与先君讲学诸先生若程征君瑶田、凌教授廷堪、及吾师汪先生莱,皆称海内通人。炯兄弟朝夕聆其讲论,得稍稍有志于汉唐诸儒之学。”按,夏銮官新安时,四子随宦,得聆听程瑶田、凌廷堪、汪莱等讲论,学者名家之启蒙,于夏燮之学术成长极为有利。

嘉庆十五年()庚午,十一岁。父亲夏銮丁忧家居,于家塾分经课子。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考行述》:“庚午,丁先王母忧,读礼家居,精研程朱之学,而尤服膺《小学》一书,时时为不孝等讲解。”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十九岁。已成生员,出贾允升门下。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妣吴孺人行略》:“季弟燮,性颖悟过于诸兄,而督责亦过之,曰:‘吾不爱怜少子也。’岁戊寅,先府君署事贵池,燮已食饩,欲得一裘度岁,先妣坚持不可,曰:‘汝兄弟皆二十外始衣裘,何能为汝破例!’卒不与,其严如此。”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白先生任满,受代者为前兵部侍郎贾东愚先生允升,……而燮入学、补廪均出贾先生门下,大抵以古学词赋为前后宗师针芥之投。”贾允升,字猷廷,号东愚。山东黄县人。乾隆六十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历官至兵部右侍郎。嘉庆二十一年,任安徽学政,与夏銮结识,夏氏兄弟得其奖饰。至此年夏燮已成生员,贾允升嘉庆二十一年任安徽学政,则夏燮成生员当在二十一年之后、二十三年之前,姑系于此。

道光元年()辛巳,二十二岁。应顺天乡试,报罢。父夏銮再官新安教谕。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成庙登极,特开辛巳恩科,君偕叔子同赴顺天乡试,不售。是年先名宦公再补新安,挈太安人之任。迨燮捷南宫,应赴计偕,而太安人以暮年多病,濒行命遣诸兄一人归,以侍定省。”

夏燮《伯兄弢甫先生行状》:“辛巳同应京兆试,不售。其年,燮举江南乡试。”

道光二年恩科,中举。

夏燮《中西纪事·卷首·目录》题识有云:“得见同年魏默深中翰源所撰《海国图志》。”据姚永朴《魏默深先生传》魏源道光二十五年应顺天乡试,考取第二名,时称“南元”而夏燮称魏源为“同年”,可作证夏燮於道光二年应江南乡试,中举。

夏燮终身未曾进士及第,而《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明通鉴》称夏燮“道光乙巳进士”,或即据夏燮称魏源“同年”而推测,难免有误。

道光三年()癸未,二十四岁。母亲吴孺人卒。夏燮奔丧,与三位长兄齐集父亲之新安官舍,得与青年俊彦俞正燮、江有诰等切磋学问。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妣吴孺人行略》:“癸未春,炘留校录馆,季弟亦在都会试,而太孺人殁于新安学舍,年六十有二。”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癸未(按,原文为“癸巳”,误)先太安人卒于新安官舍,燮随伯兄闻讣奔丧,扶櫬归葬毕,复侍先名宦公于新安。先名宦公曾揭朱子读书法六条及元程氏读书分年日程,示诸生以由博返约、循序渐进之旨。至是,扃燮四兄弟于一室,俾于天伦聚首之中,兼学问切磋之益,一时讲学之彦,如长洲宋孝廉因培、江宁温检讨葆淳、黟俞孝廉正燮、歙江茂才有诰。每至学舍,先名宦公则启鑰纵之,谈论注疏、六书、音韵以及金石、地理之学。”

道光九年()己丑,三十岁。父夏銮病逝于家。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三《先考行述》云:“府君生于乾隆庚辰年二月初七日酉时,卒于道光己丑年十一月初三日巳时,享年七十。”

夏銮曾与马步蟾纂修《徽州府志》,生平为学述而不作,今仅见其《朱孝廉标谢先生传》,载于《海岩朱氏宗谱》,光绪间所修《安徽通志》,夏銮入《职官志》。

道光十八年(),三十九岁。戊戌,赴任青阳训导。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四《祭仲文二弟文》:“戊戌,六弟赴任青阳,离家才二百余里耳,每岁犹可一会。……道光二十有六年九月既望。”按,此处“六弟”指夏燮,虽然其于同怀兄弟中最小,称四弟;但于族中兄弟行列,称“六弟”。这一称呼,也表现出夏炘的身份,因为,夏炘出生后三月,即出嗣族父,称呼同怀兄弟之行列时,以族人身份呼之。

道光二十年()庚子,四十一岁。《述均》十卷成。

夏燮《述均自序》云:“道光庚子当涂夏燮谨叙”,扉页题“乙卯中秋刻于番阳官廨”,则是书成于道光二十年,刊于咸丰五年。夏燮少从父亲受读顾亭林《音学五书》,后观江永《古韵标准》《四声切韵表》《音学辨微》,潜心研究三年,乃为是书。该书有伯兄夏炘咸丰三年中秋月之序。

是年,因英军入侵中国而导致战争,夏燮青阳训导,目睹时局,忧愤中搜罗邸报,录而存之,成《中西纪事》之初稿。

夏燮《中西纪事原叙》:“道光庚子之夏,洋氛不靖,蔓延三载……时承乏临城司训,一官苜蓿,无预忧危,而恶声方戢于村鸡,讹言又传于市虎,于是蒿目增伤,列眦怀忧,爰搜辑邸抄文报,旁及新闻纸之可记者。两相枋国,防口綦严,珍此高帚之藏,窃怀挟书之惧。”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四十三岁。目睹通商后之时局,忧愤中著《私议六事》呈上司。

夏燮《中西纪事》卷二十三《管蠡一得》:“壬寅抚议定后,海口撤防,烟土弛禁,外洋之寄居宁波上海者,觊觎内地,浸浸乎操入室之戈,鄙人忧之,撰为《私议六事》,上之陆制军建瀛。……爰将前议,附入《中西纪事》之末,而件之如左。”按,“六事”包括申明禁烟、防御内河、闽粤战舰、江浙卫兵、海运利漕、盐茶裕课六则。陆建瀛,字立夫。湖北沔阳人,道光进士。官至两江总督,并统筹淮南盐务,锐意进取。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四十七岁。六月,以青阳训导保举知县入都候补。八月初十日,仲兄夏炯卒于家。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十四《祭仲文二弟文》:“戊戌,六弟赴任青阳,离家才二百余里耳,每岁犹可一会,未有自癸卯至今四年不一面者也。六弟今秋保举入都。”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道光丙午,燮由青阳训导行取入都,过青山草堂,时伯兄司训婺源,仲叔两兄村居闭户,自相师友。燮以匆匆治装,仅谋半月之聚,相与商榷经史疑义,及持身涉世之要,居官从政之宜,方谓壎篪砥砺、岁月正长,不意抵都未及两月,而仲子之赴音至矣。”

夏燮《伯兄弢甫先生行状》:“庚戌夏,叔兄和甫卒,先生哭之恸曰:又弱一个矣!又贻书燮曰:今则四海一子由也。”

按,夏炯性情伉直,喜与贤豪长者交游论学,放言高论,近于狂。时人仰慕其才学,盛言赞之。姚莹、李兆洛、方东树、俞正燮、江有诰,皆与之交。夏炯潜心精读宋以来诸儒之作,辨析源流,在汉宋之争中自然被纳入宋学一派,甚至发论更为激切、极端,有一种自觉地卫道精神。

道光三十年()庚戌,五十一岁。十二月,《中西纪事》初稿成。

夏燮《中西纪事原叙》:“微臣需次京邸,欢听纶音,窃谓逆命有苗民,何累深仁于尧舜,而责备在贤者,难逃直笔于董狐。爰取昔日所藏,诠次成帙,附陈臆见,以当胪言,藉备异日史家之采择。…时今上御极道光三十年庚戌十二月。”

夏燮《中西纪事次叙》:“庚戌之冬,需次京邸,时值洋艘遗退,枋相罢归,爰取庚子以来英人入寇本末,编次成帙,藏之笥中。”

咸丰三年()癸丑,五十四岁。官江西安仁县。致书沈衍庆,往返讨论鄱阳用兵之布置,漕粮之筹谋,以防太平军。

夏燮《粤氛纪事》卷六《江西反噬》:“粤逆之越彭蠡而东也,江右报平安之火,官民幸甚。予时方摄安仁篆,闻之,亟致书槐卿谓:‘回窜之期,祸且不远,而鄱阳当其湖东之冲,宜速备之。’槐卿复以书讯予,予曰…是役也,予以承乏冲区,综合文报,参以侦探,故其闻见较他省差得其详且实者。”

按,沈衍庆,字子符,号槐卿,安徽池州石埭人。道光十五年进士,以知县发江西。所著有《槐卿遗稿》。传见清方宗诚《沈大令传》(《续碑传》卷六十一)

沈衍庆《槐卿遗稿》卷五《附嗛甫大令书》:“槐卿二兄左右:顷奉手示,以漕运变价事宜,中丞立等覆奏,属即妥议会详。足下主持七邑,同舟仰赖訏谟,以资遵守,而虛懷集益,拳拳之谊,钦佩莫名。窃以事关通省大局,各州县均须破除门面之见,以期有裨国计,无误军需。惟来信中谓两害相形,则取其轻,与其变价而积,必不能偿之亏,莫若储仓而冀万一,可转之运,持重之见,自应尔尔。而弟以天时人事两相揆度,窃不敢不献疑于左右者,江右一带仓基半系土地,各州县之米储仓过年者甚少,加以本年春雨动经旬日,浸渍檐墙,潮气直达于内,守至今日,已虑熏蒸,倘再稽延,必至霉变。一也。省抄一纸,传播动摇,官幕全无把持,差埠加以怂恿,于是广丰、上饶一带米皆下河,迨至士良太守回广始飞檄截回,现俱停泊河口,发水偷漏,百弊丛生,即使立奉变价,已难还原。若令住守遥遥赔累,岂有了局?二也。公牍来往,动以月计,各州县之米,盈千累万,亦非刻期可以蕆事,如在三月以前,贼氛扫尽,赶运赶渡,向年江广灌塘,亦在五六月间,原可不至贻误,但恐届期未能如愿,必至临事周章,转瞬节交夏令,梅雨应时,糶变无扫数之期,折贱有立待之势。三也。鄱余两郡,逼近湖滨,二十八、九年之水兑仓均被冲塌,而鄱阳首邑外四县之米皆在饶郡,便兑各有仓储,一经湖水泛涨,则数万正供,悉入冯夷窟宅,州县苦于搬运之无从,上游责以收藏之不谨,著赔无力,筹垫为难。四也。足下才识过人,必能悉心体察,至变价已奉明文,亦舍此别无良策。惟一两二钱之成,案市价虽虑其难行,而部议犹存乎少见,况制府去年所定在兑费已清之后,今则在兑费未交以前,情形亦属迥异。鄙见以为,若将节省漕项津贴等款并入牵算,尚可增入一二成,然部议准行与否,仍未敢必。况帮官总运,枵腹为忧,又应作何筹款调剂之法?种种为难,不可殚述。夫变价银两原以备西北采买之用,而廷寄内不提一字,是军需筹拨已在圣明洞见中,计江省之漕,除贵县及乐平都昌解运九江支应兵米四万余石外,仍存七十万石有奇,合计兑款牵算可得百万以外,现经户部开单知照钦差大臣,计一百五十万,俱经向军门咨请,截留江西支应,弟意即以此项相抵而各省拨解之饷,按数截回,实属转移甚便,挹注相因,至此项收支统归外省,即使部议增加,亦可于军务告竣以后,酌量通融,现已拟禀稿一通,先行抄寄,当此国事孔棘,实不敢昧负天良,藉累缺作一违心语,以为异日告亏张本,知我罪我,不暇计也。不尽之言,容再飞布。惟亮察不宣。”

按,同卷沈衍庆有《答安仁大令夏嗛甫论漕米变价情形书》、《答夏嗛甫复》。夏燮原有《谢山居士集》,久未见传,存否未知,此所录手札一通,吉光片羽,尤为珍贵。

咸丰四年()甲寅,五十五岁。春,夏燮校刊并跋汪莱的《衡斋文集》。

汪莱《衡斋文集》卷尾夏燮跋曰:“咸丰甲寅中春月门人夏燮谨识。”夏炘跋称:“道光甲午十一月门人夏炘谨跋。”

按,汪莱(-),字孝婴,号衡斋,歙县瞻淇人。著有《衡斋算学》,以精天文算学著名。夏氏兄弟从其受学,编刻其稿成《校正衡斋算学遗书》,汪、夏之交匪浅,学术旨趣亦相近。

叔兄夏燠卒。中秋,撰《先兄仲子行状》,意绪甚悲。

夏燮《先兄仲子行状》:“而仲子之赴音至矣。……君殁甫三载,叔子亦相继淹逝。燮少感参商,晚益离索,折腰五斗之禄,惊心多垒之秋,追忆昔年受经庭楹,肄礼绵蕝,牵裾共话,宛若生平,一旦感念人琴,视其良柏,岂独令原之戚抑,亦郢质之悲已。…时咸丰甲寅中秋月同怀弟燮谨状。”

五月,率勇剿太平军于石门,闰七月,交卸江西安仁县事,带兵驻扎浙江石门,帅四百勇收复建德,九月复返江西。

夏燮《粤氛纪事》卷九《皖南逾岭》:“咸丰四年…八月…予时方督带兵勇,驻于鄱邑之石门,上书浙抚,请檄渔亭徐道过岭会和攻剿。…是月十五日,观察督兵出岭。维时,岭西之匪已退,予亦自石门越境会剿。东、建两县之民轰传三省会兵,众且数万,伪监军闻之,潜师宵遁,遂以二十日收复建德。……予带勇不满四百人,见观察无意进取,遂先期回石门。”

夏燮《粤氛纪事》卷十《江右连兵》:“咸丰四年……予时摄鄱篆,督郡中之勇防守北路,以五月率西北乡之团练败贼于石门,追之三十里外。七月,都昌警报至,回兵守西路,贼复乘间再入石门,与团练之乡民杀伤相当。闰七月,予交卸县事,仍奉札专防石门,以八月二十三日会同祁门渔亭之浙兵收复建德、饶郡。休息未及月余,浙道某撤营回祁,予亦尊饬回省。”

咸丰八年()戊午,五十九岁。在浙,秋,取道闽地,举家入江西。

夏燮《粤氛纪事》卷十二《两浙致寇》:“观于八年之役,金、衢、严、处间丧其郡、县十三城,而浙西无恙,一时省会瓦全。大府瓜代,若忘其前日之事者。予时寓居湖上,见城门无备,关市不讥。……是年之冬,予挈家西行。”《粤氛纪事》卷十一《七闽用兵》:“予以八年之秋自闽取道至建昌,过云际关,抵光泽,又历杉关,抵江西之新城界。见二关崇墉屹立,巨石层起,叹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有天险而自弃之,城则虚矣!’”

咸丰九年()己未,六十岁。避谤居浙。九月,再叙《中西纪事》。

夏炘《伯兄弢甫先生行状》:“追忆咸丰己未,燮避谤浙西。”按,夏燮所遭何谤,不得而知。

夏燮《中西纪事》卷十六:“咸丰八年大沽之役,桂湘等至津,英人擅定通商新议五十六条…然予九年在浙,见西人已将五十六条刊入通书中,因撮其大略记之。”

夏燮《中西纪事次叙》:“值天津用兵之后,湖上无事,乃续据十年来所闻见者,合之前定之稿,厘为十六卷,中西争竞之关键,略具于此……时咸丰九年己未九月。”

咸丰十年()庚申,六十一岁。自浙江返江西。秋,应曾国藩邀请至祁门幕府,夏燮借此作《庚申续记》。时伯兄夏炘也在营,兄弟二人遂得半月之聚。

夏燮《伯兄弢甫先生行状》:“庚申二月,贼陷杭城,文毅公遣师会江南大营复之,其年夏,起复,今曾侯总督两江,驻师祁门,复以书招先生,……会燮自江西奉调大营,办理文案,再令道殷勤,请夙驾,先生乃以冬月诣大营,留半月,遂获连床风雨之聚。”

夏燮《中西纪事定本目录叙》:“咸丰十年,自浙返江右,其年秋,曾侯以两江总督督师祁门,调入幕府。时值辇毂之变,奉诏北援,和议既成,罢兵换约,凡前后奏谘稿案及军机糈台来往信函件次之,撰为《庚申续记》。”

咸丰十一年()辛酉,六十二岁。至九江亲自督理洋务通商事宜,绘制《西门外洋界图》。增订《中西纪事》。

夏燮《中西纪事定本目录叙》:“咸丰十年,自浙返江右……逾年回江供职,亲预于长江设关、西事传教之役,又见续颁条例、暂定章程,虽法穷则变,抑亦时事为之……爰取庚申以后,续成数事,增入《中西纪事》中,合之为二十四卷。”

夏燮《中西纪事》卷十七末题语:“予频年屡委赴浔,见九江设关之后,贸易蕃盛,月异而岁不同,嗣因查勘舆图,自赴该郡西门以外,以步代弓,周历大街前后,另绘《西门外洋界图》,粘签贴说,由江抚谘备总理衙门查核。”

同治元年()壬戌,六十三岁。官安仁令。作《与朱莲洋明经论修明通鉴事》。五月,审定沈衍庆遗稿,九月,跋沈衍庆《槐卿遗稿》。

夏燮《明通鉴》卷首《与朱莲洋明经论修明通鉴事》:“弟年来校正贵池书,搜辑明季野史无虑数百种,以明通鉴无书,慨然欲辑之。……拙撰《明通鉴》采野史者不过十中之一二,而其为世所传而实未敢信者,具入之《考异》中,其正史有未敢信而删之者,亦入之《考异》中。……定本尚俟异日,姑先举其草创之大略,为共从事于明史者商之。”

沈衍庆《槐卿遗稿》卷五书启之《答夏嗛甫书》末夏燮记云:“此沈君咸丰三年正月下浣答予书也。……时予方摄安仁篆,同舟二载,邮筒来往,日月无虚。频年转徙,都已散失。检此纸尚在箧中,因将致君所论漕米变价原札一并付喆嗣芝修刊入遗稿中,藉以志良友之药石,感往事于人琴。自康山赴省寄予一札,则绝笔之书,亦复辗转浮沉,仅记其大略于所撰纪略中。又有与伯兄韬甫教授论学书,君死事之后,伯兄有《书槐卿札后》,刻入《景紫堂文集》中。干戈抢攘,欲购无从,聊以是为吉光片羽之存而已。同治壬戌夏五,当涂夏燮记。”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七有《跋沈槐卿手札》云:“此今岁四月二十日鄱阳县尹石埭沈君槐卿诒炘书也。炘未与槐卿相见,而神交最契,简帖往来甚多。此夹于旧卷帙中,今晨检书得之,为之呜咽流涕不能自已。……咸丰癸丑八月廿五日弢甫氏夏炘挥泪谨识于婺源学署。”

夏燮《槐卿遗稿序》:“今年春,喆嗣芝修奉其母恭人命,以燮与君交最深属再为阅定,乃裒次其遗稿政绩析之,各为六卷……同治元年秋九月当涂夏燮识。”

薛时雨《藤香馆诗抄》卷三《赠夏兼甫大令燮》(诗集编年,此为壬戌年下):“厌倦风尘鬓拂霜,只官不抵著书忙。公卿折节尊名士,图史传家作宦囊。渌水红莲宾入幕(曾揆帅召入幕府),青山白纻客思乡。谈经各擅无双誉(兼谓韬甫先生),想见元方埒季方。”按,薛时雨,字蔚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进士,官至杭州知府。传见顾云《桑根老人行状》(《续碑传集》卷八)。

同治二年()癸亥,六十四岁。夏,《两朝剥复录》付梓,拟续刊《先拨志始》。

夏燮《两朝剥复录校正叙例》:“同治二年夏五皖南后学夏燮嗛甫谨识于西江寓斋。”序中又云“凡引用之书后见者多入补校中,惟《先拨志始》足资是书之考证者尤多,拟俟续刊,故补校中不尽载也。”后未成此事。

按,夏燮编撰《明通鉴》、《明史纲目考证》、《明史考异》、《忠节吴次尾先生年谱》,校刊《楼山堂集》等,对明代时事如指诸掌,其所校补,皆有依据。夏燮对于明代史料的整理编刊,多达十余种;而其长兄夏炘也乐于此事,编有《陶主敬先生年谱》。

同治四年()乙丑,六十六岁。六月,自题《中西纪事》并调整体例。

夏燮《中西纪事·卷首·目录》:“是编草创未就,得见同年魏默深中翰源《海国图志》…原稿皆叙于各案下,续据《海国图志》所载档案,遂仿纪事本末之例,厘为四卷,著始祸也。…卷末记海疆殉难诸臣……盖仿《绥寇纪略补遗》之例云,时同治四年乙丑六月。”

同治五年()丙寅,六十七岁。五月,补江西永宁县知县。辑刻乡贤吴应箕遗著,并编撰《忠节吴次尾先生年谱》。

夏炘同治五年跋《陶主敬年谱》(见《陶学士文集》):“以书告六弟嗛甫明经,报书云:‘(陶安)桑梓之第一名臣,未可听其集之淹没,现刻吴忠节公《楼山堂集》二十七卷,又《东林本末》三卷、《留都闻见录》二卷、《熙朝忠节死臣传》二卷,并前所刻《剥复录》合之,题为《楼山遗书》,去冬开工,计五六月间可毕。如学士集到,即可续刻。’……谦甫小余十一岁,虽年逾六旬,而精神矍铄,博闻强记,无异三四十岁人。簿书之暇,手不释卷,以表章先儒遗书为务。”夏炘将所藏《陶学士文集》邮寄给夏燮,遂于次年同治六年刊,题“岁杜彊圉單閼永宁官廨开雕”。

同治七年()戊辰,六十九岁。《五服释例》二十卷成,《中西纪事》刻于江西官廨。

夏燮《五服释例叙》:“同治七年岁在著雍执徐当涂夏燮嗛甫叙。”按,此书受乾嘉名物考据风气之影响。

夏燮《中西纪事》扉页题“岁在著雍执徐阳月”,署名“江上蹇叟”。按,同治十三年()夏燮自序《校汉书八表》,末属云“岁在阏逢掩茂之夏,当涂蹇叟夏燮序,是年七十有六。”是夏燮晚年自称“蹇叟”,而是书所据皆实,恐遭当局深究,故仅署“江上蹇叟”。

《中西纪事》初版被毁,夏燮友人自称“霅中人”者光绪二十四年再为聚珍版,并序曰:“此当涂夏嗛甫燮先生《中西纪事》所由作,而隐其名为江上蹇叟者也。先生身列戎行,手披幕牍,凡所搜辑,确有覩闻,义本春秋,严防夷夏。长沙忧国,惧足首之倒悬;臣朔上书,戒羌夷之接轸。每当酒酣耳热,愤极北来,拍案一呼,唾壶立碎。仆叨居小友,又属同官……先生以名孝廉作贤令尹,青山卜筑,皓首穷经,披肝之义虽殷,防口之嫌窃引,某大吏见是编,以为忤时,削其版,读杜牧之罪言,孤忠未泯;仆昌黎之贞石,元气仍存。仆行箧收藏,仅余数册,买纸钞写,欲贵三都。爰椠聚珍,以广传布。…辛巳春仲霅中人叙于薏香闲簃。”

可见,夏燮此书之同治七年刊本,横遭毁版,其友人不忍是书之湮没,乃据所藏原本,再为刊布,但为了避免文祸,他也隐去了自己的名字,可见此书之奋笔直书、信而有征,为西人所惧,也为当朝所压迫,其能再传,也见士人同仇敌忾之民族精神。“霅中人”疑为平步青。

同治八年()己巳,七十岁。任高安令,纂修《高安县志》。《粤氛纪事》付梓。

《同治高安县志》(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同治高安县志》第八册,页):“清知高安县事夏燮等修。……燮字嗛甫,安徽当涂县举人,同治八年来任。按,邑志…四修于道光四年甲申知县高以本,同治八年续修省志,时夏令权邑篆,乃设局县中,延熊松之、萧浚兰、彭桂馨主其事,书未成而夏令去职。”是书同治十年成,则夏燮令高安仅年余。

夏燮《粤氛纪事》卷尾:“是编所记,仅至咸丰十年苏城失守而止。统计东南被兵省分,惟十一年浙省再陷之役不预焉。各卷后所记殉难、阵亡之文武,不过十中之一二。时予宦游江右,所记较详。顷因江省设立忠义局,由各府、县采访呈送,遗漏实多,爰取是编付之手民,以备同人之稽考云。同治八年正月谢山居士识。”是书十三卷,同治八年刊刻。

同治十年()辛未,七十二岁。九月三十日,长兄夏炘卒于婺源。

夏炘《伯兄弢甫先生行状》:“同治十年辛未九月,伯兄弢甫先生八十三岁,考终婺源。…乃以其年九月三十日,易箦于婺源之寓。”按,夏炘(-),字心伯。道光五年举人,官婺源教谕,后以援浙案内保举,加四品衔。夏炘笃志于宋儒之学,他的学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经学方面。其著述汇为《景紫堂全书》,包括《述朱质疑》等。弟子众多,在徽州影响较大,为东南儒流之冠。

同治十一年()壬申,七十三岁。跋夏炘《景紫堂斋中劝读书七则》。

夏炘《景紫堂文集》卷首《景紫堂斋中劝读书七则跋》夏燮跋曰:“此先兄弢甫先生婺源斋中劝读书七则也,……则撮其要而并梓之,以公诸各省书局云。时同治壬申,弟燮书后。”

同治十二年()癸酉,七十四岁。《明通鉴》刊于宜黄官舍。書贈平步青,平有答書。

刻印于江西宜黄官署《明通鉴》九十卷,目录二十卷,前编四卷后编六卷,题“同治癸酉检字刊于宜黄官廨”,“江西永宁知县当涂夏燮编辑”。是书依据《明实录》,以及从友人处借抄坊间希见之明代史料笔记。夏燮此书之编辑,得到同道高安朱航、舲、舫兄弟之相助,朱氏兄弟也究心明史,其九芝仙馆多藏希见明史料,夏燮从中借抄坊间无流通者,另外山阴平步青时任江西粮署道,也措意于明季史料,增补考证夏书数十事。

夏燮卒前托付平步青将《明通鉴》一部转赠在京师的李慈铭,李慈铭收到此书以后,给与颇高评价,《越缦堂日记》光绪七年六月初六日:“夏氏此书,用力甚勤,采取诸书,虽不甚博,而尝得明实录,用以参校事迹之真伪,月日之先后,又博问通人,有所谘益,多著于说。”

平步青《樵隐昔寱》卷四有《与夏嗛父书》五通,皆论《明通鉴》事,其一论《甲申核真略》,其二论《芦城平话》,其三、四、五,皆论《明通鉴》。可见,夏燮在编撰《明通鉴》时曾与平步青商榷,而平越中文献大家,其所指摘皆有裨益匪浅,如其四有云:“月之八日得手书,并续印《明通鉴》四十八册,知去冬所答笺未达左右。印本点勘一过,完善无可商榷,小小刊误,仍具别纸乞是正之。”《与夏嗛父书五》中,他盛赞夏燮《明通鉴》云:“前月得新刻《明通鉴》七册,读之累日,事覈文贍,不愧史才。考异尤为精博,足以上睎涑水,下掩弇山。………执事起衰,自任覃精,五十年聚书千百种,贯穿考订,卓然成一家言,于以风示海内不朽之盛业也。”

同治十三年()甲戌,七十五岁。夏燮自序《校汉书八表》。

夏燮《校汉书八表》卷首自序末属云:“岁在阏逢掩茂之夏当涂蹇叟夏燮序,是年七十有六。”

按,夏燮生于嘉庆五年,卒于光绪元年,享年七十六,宗谱墓志均如是,此处夏燮同治十三年自称七十有六,乃古人纪年常例。

光绪元年()乙亥,七十六岁。夏燮在江西宜黄亏空公帑案发,刘秉璋嘱尽快缴完。七月三十日,夏燮于筹理亏空国库中去世。

《清代名人手札》刘秉璋致薛时雨之一札云:“夏嗛甫读书成癖,却非吏才,所短吉水、高安、永宁,交代甚巨。照新章即应撤任。日昨到省,面许二三月内,吉水、高安可以解清,但留宜黄,已算非意之想,乃欲更上一层,鄙人亦不敢预必。日暮途远,情在可矜,当为留意耳。……二月初五日。”

按,夏燮挪用国库,可能是为刻书,他所刊刻自著书七种、先贤遗著三种、《宜黄县志》一部,所需之资当不菲,或是因此而挪用。尤其是《明通鉴》一百卷,其书版可抵万金。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之《五笔》卷六《夏燮亏空公款入儒林传》:“当涂夏嗛甫明府燮学问淹通,撰述繁富,惟《明通鉴》九十卷、《目录》廿卷、《考异》附於卷内,颇知名于时。以知县服官江西,历署优缺,而亏空甚多,历次交代不清。先文庄公时任赣藩,清查各属交代甚严,面诘以故。明府言“侏儒饱欲死,臣朔饥欲死”云云。先文庄公因其文学,特加宽宥,慰之云:“果能弥补,交代亏空,仍可委署优差。”预留□□县缺以待。明府知之,勉清交代,即与以□□县缺,原欲以资勉励。逾年,明府病故,亏空复数万金,无可弥缝。”按,据刘秉璋致薛时雨手札,此两处“□□”,当是宜黄无疑。

王世华于《夏燮生卒年月考》一文中称,他曾目睹夏氏后人珍藏的民国二十九年《夏氏宗谱》,内载夏燮“生于嘉庆庚申五年八月二十八日午时…卒于光绪元年乙亥七月三十亥时,寿享七十有六,葬老山前。”

夏燮孙诚桢《校汉书八表跋》称:“光绪乙亥夏,先祖易箦前一夕,检所校《汉书八表》,呼桢而授之曰:‘尔父尔叔,吾别有嘱;是书责成于尔。’桢谨受命。”此书扉页题“岁在庚寅孟夏,梓于江城公所。”卷末题“孙诚桢校刊”。

又,刘声木《苌楚斋随笔》之《五笔》卷六《夏燮亏空公款入儒林传》:“先文庄公复命人告知其家属,如以《明通鉴》木板归官书局,作价壹万伍千金,其家不允。乃照例禀请赣抚新宁刘忠诚公坤一奏参革职,查钞监追。至光绪□年,湘阴左文襄公宗棠任江督,为之奏请开复,并入《儒林传》。时先文庄公任浙抚,见文襄奏稿,仍以明府文学特加宽宥。设以明府原案同时奏入,文襄原奏例须撤消,岂有亏空公款数万金而可称为儒林者,此不待智者而后知之也。”

按,光绪三年,沈葆桢、何绍基等纂修《安徽通志》,夏鸾、夏炘因官教职而入《职官志》,但同为教职的夏燮则付阙如,如卷一三一“夏銮,当涂人,优贡,徽州训导。”卷一三二“夏銮,见前徽州训导。再任。”卷一三三“夏炘,当涂人,举人,婺源教谕。”夏燮卒于光绪元年,亏空一案导致革职查办,然补款在其卒后仍未了结,而此案也导致他被排除在国史列传。其所亏空之公款,应该是用来刻书,如百卷本之《明通鉴》以及自己的其他著述,以及明吴应箕之《楼山堂遗书》等。

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八日,李文敏奏夏燮子江苏候补知县夏致琜未完缴欠款,夏致琜遂遭革职。

《申报》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八日:“上谕:李文敏奏革员之子抗不完缴短交代银两请革职勒迫一折,首任江西玉山县知县黄寿祺、已故署宜黄县知夏燮前因亏短历任交代正杂各款,均经革职监追查抄备抵,并提该革员及故员家属等究追。乃黄寿褀长子黄文枚、夏燮之子夏致琜均服官他省,抗不完缴,实属延玩。浙江海沙场监大使黄文枚、江苏候补知县夏致琜均著暂行革职,即著谭锺麟、吴元炳委员将该革员黄文枚等解往江西以憑勒追。余著照所议办理。该部知道。钦此。”

又,王世华《夏燮生卒年月考》称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有清末管维廷题识之夏燮《粤氛纪事》,并录管氏跋语云“兹阅《皇清奉政大夫授江西永宁县知县当涂夏公碑志铭》……按,其铭内所载先生生于嘉庆庚申八月二十八日,卒于光绪乙亥秋七月卅。”夏燮之生卒年有此为证,当毋庸置疑。但管氏所见夏燮之墓志铭,今未见传,实属遗憾。

夏燮生前文字交平步青《樵隐昔寱》目录卷十八存有《夏嗛父小传》,正文则阙疑,想必与夏燮卒后被朝廷追缴欠款有关,平氏有所忌讳而删去;而重刊《中西纪事》的“霅中人”疑即平步青,他在江西督粮道任上,与夏燮极为相知相善。平步青钦慕夏燮才学,他辞官归里后潜心著述,且喜欢刻书,他冒朝廷追究之险,悄悄刊印惨遭禁毁之《中西纪事》,亦是极有可能之事。

征引文献:

[1]清夏燮《中西纪事》,同治四年刻本。

[2]清夏燮《粤氛纪事》,中华书局,年版

[3]清夏燮《五服释例》,同治七年刊本。

[4]清夏燮《明通鉴》,同治十二年刊本。

[5]清夏燮《汉书八表》,光绪十六年刻本。

[6]清夏燮《述均》咸丰五年番阳官廨刊本。

[7]清夏炘《景紫堂文集》,咸丰五年刻《景紫堂全书》本。

[8]清夏炘《陶主敬年谱再跋》,明陶安《陶学士文集》卷首,同治五年刊本。

[9]清夏炯《夏仲子文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0]清汪莱《衡斋文集》,咸丰《衡斋遗书》本。

[11]清沈衍庆《槐卿遗稿》,同治元年刻本。

[12]清薛时雨《藤香花馆诗抄》,同治五年刻本。

[13]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年广陵书社影印本。

[14]《同治朝东华录》(《德宗实录》)卷九十二,文海出版社,年版。

[15]《申报》光绪七年三月二十八日。

[16]《碑传合集》,上海书店,年版。

[17]《同治高安县志》,清夏燮等纂修。

[18]《光绪安徽通志》,清沈葆桢、清何绍基等纂修。光绪五年刊本。

[19]《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齐鲁书社,年版。

[20]《清代名人手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21]清刘体仁《苌楚斋随笔之五笔》,中华书局,年版。

[22]王世华《夏燮生卒年月考》,《安徽史学》年第3期。

张桂丽,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古籍所研究员。“书目文献”约稿:凡已经公开发表有关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古籍新书介绍、文史期刊目录摘要等均可。来稿敬请编辑为word格式,可以以文件夹压缩方式配图(含个人介绍),发到邮箱njt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6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