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闹元宵环
2024/10/12 来源:不详2月11日,中国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闹元宵。韩苏原摄中新网池州2月11日电(记者韩苏原)初春清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上人声鼎沸,绚丽的烟花和激越的鞭炮声敲开了寂静祠堂,傩仪队伍以氏族为单位从各地集聚而来,他们敲着锣鼓,扛着龙旗,抬着装有面具的龙亭,有节律地舞动着灯笼伞。池州傩戏在正月十五开始了独特的傩仪。安徽池州傩戏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发源于安徽池州一带,始于商周,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民间傩戏。池州傩戏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社戏。傩戏以宗族为单位,戴面具表演。由于只在家族中传承,很少受到外来的艺术影响,所以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2月11日,中国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闹元宵。韩苏原摄池州傩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四部分,依次为傩祭(或傩仪)、傩舞、正戏演出和致吉祥辞。记者在现场看到,摆放着“面具”的龙亭开始接受村民的供奉,龙亭呈宝塔状,上下三层,用木头雕刻,金碧辉煌。70岁的刘根来告诉记者:“制作一副龙亭,需要花好几年时间”。在傩戏表演之前,需用香火和贡品祈福,随着声声的祈祷,将代表神灵的木质彩绘面具取出,据说这样能让面具上的人物“复活”。傩仪之后,鼓乐喧天,傩舞和傩戏便开场了。记者了解到,傩舞是池州傩的一个主要表现形式,源于巫舞,与傩祭、傩戏相融合,构成了完整意义的池州傩。其中最受欢迎的《伞舞》的表演源于先秦,取自农耕时的动作,是祈求丰收的舞蹈,朴实的生活瞬间由此变得庄严。2月11日,中国戏曲“活化石”——池州傩戏闹元宵。韩苏原摄池州傩戏正戏部分的唱腔,根据曲调特点一般分为高腔和傩腔两大类。傩腔是傩戏独有的颇具地方特色的唱腔,属花腔小调,源于不同时代流行的民歌俗曲,如池州山歌、号子、莲花落等,曲调质朴、流畅,接近口语,有浓郁的、原生态的乡土风味。很难想象这些唱腔优美、表演生动的演员都是平时忙碌在外的农民。20岁的汪来兴在外地打工,每逢过年便脱下自己的工作服,换上戏服,怀着难以割舍的傩戏情结卖力地表演着。他告诉记者:“傩戏表演的唱腔完全是口传心授,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这是根上的东西,不能丢。”“为了将傩戏传承下去,我们这里七、八十岁的老艺人把自己脑子里的戏词一句句地抠了出来。”刘根来对记者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贵池区梅街镇姚街村傩戏会执事人姚家伟说,尽管傩戏由宗族代代相传,曾经也差点被人们遗忘。姚家伟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听父亲唱,所以对傩戏也十分地有兴趣,自从成为传承人后,他一直都在各地搜集傩戏剧本,也积极地寻找新人。年,池州傩戏被认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当地傩戏传人的努力,许多傩戏经过寻访,被重新挖掘出来,傩戏表演也逐渐活跃起来,傩戏走上了国内外舞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