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绝句清赏
2022/12/24 来源:不详北京专治皮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611/9052592.html
牡丹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胸中原自有江山,故向巴丘见一斑。明月清风收拾尽,简斋诗遂满人间”。这是南宋末年枢密院参知政事袁说友称赞陈与义人品和诗歌成就的一首绝句。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徽宗政和三年()甲科进士,授开德府教授。宣和四年擢太学博士、著作佐郎。宋室南渡后,避乱于襄汉。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绍兴元年()迁中书舍人。绍兴五年召为给事中。绍兴六年拜翰林学士。绍兴八年()以资政殿学士知湖州,因病卒。
陈与义是南宋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他是“江西派”的“一祖三宗”之一,诗学主张一直宗杜,但早年学杜,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直到金兵南侵,中原沦陷,他也逃难至湖南一带。国破家亡的遭遇使他觉悟到“但恨平生意,轻了杜陵诗”(《正月十二日自房州城遗虏至》)。诗风始大变:“诗益奇壮,造次不忘忧爱,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刘克庄《后村诗话》)重意境,擅白描,与江西派黄庭坚等人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四库提要》对陈与义诗作的评价是:“与义在南渡诗人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杰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之后,感抚时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他留下的一些诗歌名作名句,皆创作于南渡之后,如《伤春》、《登岳阳楼》、《襄邑道中》、《牡丹》、《春寒》、《次韵尹潜感怀》、《居夷行》等。其中的一些名句,如“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次韵尹潜感怀》);“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峰”、“稍喜长沙向延图,疲兵敢犯犬羊锋”(《伤春》);“横岁暮,天映湖南白如扫。人世多违壮士悲,干戈未定书生老”(《居夷行》)等千百年来更是流布人口。其诗歌风格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像《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
陈与义的词作也很有名,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近人黄畲等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其中如“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虞美人》)等皆亦为人传颂。
《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胡稚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胡注过于简略,今人白敦仁有《陈与义集校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这首作于绍兴六年(),当时陈与义以病告退,除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平观,寓居浙江桐乡北青墩溪旁的寿圣院。越州在当时也盛产牡丹。当然,越州牡丹无法同诗人的故乡洛阳牡丹相比,这不仅仅是由于“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与洛阳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第一也”(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更主要的是,洛阳是自己的故乡,洛阳牡丹自己故乡的牡丹,这当中不仅仅是对名花的赞赏,更蕴含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但到了绍兴六年,故乡沦陷已经整十年,洛阳牡丹,只能是诗人心中遥远的记忆了。面对眼前的越州牡丹,他更加怀念故乡的牡丹。故土沦陷,复国无望,加上自己已到人生暮年,心衰力竭、老态龙钟,等带着他的,将是客死他乡的悲惨命运。实际上,诗人在两年后即去世,年仅四十八岁。由此可见,这首《牡丹》可视为诗人的绝笔,他是诗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园,忧国怀乡的内心独白,借着这株异乡的牡丹,含蓄而凄婉地表达了出来。葛胜仲谓陈与义晚年诗作“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诗人一生学杜,这首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杜甫通过与天宝乐工李龟年的昔日交往来抚今思昔,概叹安史之乱个家国带来的灾难,抒发自己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则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皆是“独立东风看牡丹”强烈的弦外之音。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与《江南逢李龟年》也极为相似。
在结构上,全诗四句,前两句忆昔,后两句伤今;前两句概述,后两句特写。皆融情入景,也都成功地化用古人的成句。前两句化用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但比岑参诗加入了时代色彩,忧愤更加深广。作为一个效力边幕的文士,岑参诗中中主要表达故乡的思念,并暗含功业未就无颜还乡的感慨。陈与义的《牡丹》除了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外,更加入时势因素,交代诗人有家难归的原因,山河破碎、故国沦陷之故是由于“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其中的“路漫漫”不仅是道路的修远,更有着人为的阻隔。当然其中暗含着对宋庭苟且求和、不图恢复的愤慨,这和他的名作《伤春》题旨相同:“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只不过《伤春》作于南渡初期,还有余勇可贾。《牡丹》作于沦陷十年之后,作者心力俱疲,只能暗中作此伤感概叹了。
后两句化用张唐英《题传舍诗》“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张商英,四川新津人,北宋仁宗时御史,宰相张商英之兄,张商英少时亦受学于唐英。神宗熙宁元年()春,张商英丁忧服除,由四川往开封赴任。途径洛阳,此时牡丹盛开。洛阳府尹带着僚属皆去观赏牡丹,府衙空荡荡的。此时仁宗的昭陵刚刚落成,英宗又刚刚去世。张唐英对洛阳府尹此时赏花之举感慨万分,在邮传(公家招待所)写了一首七绝:“先帝昭陵土未干,又闻永厚葬衣冠。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洛阳府尹闻讯后,慌忙至书谢罪并馈礼品,张唐英不受而去。此事见于北宋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陈与义也是洛阳人,在此用洛阳牡丹之典,自然十分贴切,而且比张唐英的诗意更加深刻,忧愤也更加深广。张诗意在指责地方官员不知国礼,在国丧期间仍雅兴不见,不知收敛。而陈诗已不是对一般官员的指责,而是暗讽整个宋庭不知亡国之恨,避于江南一隅,不图进取收复失地;所指陈的也不是个别事件,而是整个时代的灾难。当然,作者的感叹也不是对地方官员的不知国礼、不知收敛,而是国破家亡的深沉感慨,所以说比张诗更加忧愤深广!所以也任过中书舍人的南宋大臣楼钥在读过张诗后感叹说:“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简斋诗笺叙》)。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池州翠微亭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阳县)人。他出身贫寒,幼年时母亲教他读书识字。岳飞很有志气,勤奋学习,决心长大报效祖国。宋徽宗宣和四年(),十九岁的岳飞参军入伍,开始为保卫国家贡献力量。此后,他在抗金斗争中,身经百战,屡建奇功,成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和杰出的民族英雄。岳飞捍卫祖国的坚强决心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他从一名普通的士兵不断得到提拨,历任清远军节度使、河南诸路招讨使、枢密副使等职。绍兴十年(),他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破金兵,第二年又打败了金兀术,进军朱仙镇,距离北宋的都城汴京仅有四十五里。岳飞准备渡河收复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大河南北闻风响应,金兵面临全面溃退,形势对宋军极为有利。但是,南宋朝廷奉行投降政策,勒令岳飞撤兵,一日连下十二道金牌,将岳飞召回。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岁暮(年1月27日)被主和派权臣秦桧诬陷杀害于风波亭,年仅三十九岁。孝宗时追谥武穆,后来又改谥忠武。宁宗时追封鄂王。
岳飞在戎马征战的同时,也写下了不少洋溢着爱国激情的优秀作品。后人将这些作品收集在一起,编成了《岳武穆集》、《岳忠武王文集》。这首《池州翠微亭》是岳飞流传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诗篇之一。
“池州”,是宋代江南东路的一个州,州府设在当时的秋浦,就是现在的安徽省贵池县“翠微亭”,在今安徽贵池区南边的齐山上,是唐代大诗人杜牧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一座在宋代江南东路的池州州府秋浦县(今安徽池州市贵池区)南边的齐山上在武宗会昌年间任池州刺史时建造的。杜牧在重阳曾与宾客登览此亭,写下有名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此亭也因此得名“翠微亭”。
池州翠微亭
岳飞在戎马倥偬间留下的诗词数量极少,但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却很深,影响也很大,这倒并不只是因为后人尊崇他的为人才文以人传。而是他的诗词确有特色。其雄放豪壮、浑厚刚健,不但一如其人,而且贮满爱国之情,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鼓动力量。这种特色,不仅体现在《满江红怒发冲冠》这类抒发怀抱的抒情作品之中,也同样表现在《池州翠微亭》这样的记游作品之内。高宗绍兴四年()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侵并围攻庐州(今合肥市)。岳飞奉命率兵由湖北东下救援。大军在池州驻扎后,即派牛皋先行渡江北进。十二月,又亲率大军趋庐州与牛皋会合。围攻庐州的刘豫伪齐五千甲骑一见“岳家军”,便不战自溃,人马相踏,死伤大半。于是宋军“军声大振,庐州遂平”(见李汉魂《岳武穆年谱》)庐州解围后,岳飞又率军回到池州大本营,直到绍兴五年三月奉命移军潭州。他在池州共驻军四个月。这首《池州翠微亭》就是岳飞离开池州前登临齐山翠微亭所作,时年三十三岁。诗中记述他登临池州翠微亭观览胜景时的感慨形,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首记游之作,也像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一样使翠微亭大大增色。但这首诗中显示出来的将军气质,却是小杜诗中所没有的,因此它具有独到的艺术成就。“经年尘土满征衣”,诗的开头就与一般的记游诗不同,它不是从写景状物开始,而是从自己的形象落笔。此句不仅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也暗示了自己自己不平凡的经历。其中“经年”即是经过一年或者一年又一年。既是个具数,指庐州解围一年来的战斗经历,也是约数,概括作者从军以来的战斗历程。唐代白居易的“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慈乌夜啼》)是具数,指一年;杜审言的“焉支山下莫经年”(《赠苏书记》)和白居易的“悠悠生死别经年”(《长恨歌》)则是约数,指年复一年。。岳飞此诗则是把两种含义皆纳入其中。“尘土”和“征衣”则是点明自己的身份并暗示战斗的激烈。加上一个“满”字,不仅勾画出诗人风尘仆仆的形象,也为此诗规定了特定的氛围和环境把它和一般的记游诗区别开来。“特特寻芳上翠微”一句点明的题旨。“上翠微”,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寻芳”不仅交代了登览的目的,也暗示了季节特征是在春季。“特特”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当特别、特地讲,起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以承接首句意脉,一是指马蹄声,交待了这次出游是骑马去的,为为诗歌结句“马蹄催趁月明归”的伏笔。
诗的三四两句并没有象一般的记游诗那样,对看到的景色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而是着眼于主观感觉,用“好山好水”概括地写出了这次“寻芳”的感受,将秀丽的山水和优美的景色用最普通、最朴实、最通俗的“好”字来表达,既有主观的感受,又有高度的赞美。同时,又用“看不足”传达自己对“好山好水”的喜爱、依恋和欣赏。结尾一句则写了诗人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马蹄”,照应了上面的“特特”。“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月明归”,说明回返时间之晚,它同上句的“看不足”一起,充分写出了诗人对山水景色的无限热爱、无限留恋。岳飞之所以成为民族英雄,之所以为自己的国家英勇战斗,同他如此热恋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密不可分的。诗的结尾两句正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特有的深厚感情。这首诗通过记游,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限深厚的热爱之情。在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游登临的喜悦。语言通俗自然,明白如话。
翠微亭下岳飞塑像和《池州翠微亭》诗刻石
来源国学网
编辑鲁媛
编审闵捷杨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