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戏在古代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境内的平安

2024/8/9 来源:不详

“傩”是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一种宗教仪式,目的是驱鬼逐疫,祈求境内的平安。《礼记·月令》中有这样的记载:季春之月……命国难,九门磷攘,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难,以达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气。“难”即古代的“傩”字,上面的“国难”、“天子乃难”、“大难”指的是殷周时期三种常见的傩形式。从以上记载可以了解到,傩的举行与季节转换有关系,因为季节转换时,人们容易生病,古人认为这是一些房疫之气造成的,因而要通过相应的祭祀礼仪活动,以达到灌灾祈福的目的。比如国傩,就是天子和诸侯举行的傩,在都城的出入要道上(九门)要举行一个奇诡的仪式——把祭祀的牛羊肢解,然后埋在各道城门之下,认为这样就能赶走春天的疫鬼。天子傩是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诸侯不得参与,具体情形则和国傩差不多。只有大傩是全民参与的,它也用“碟”的巫术,即把动物尸体肢解埋在门道下。除了“碟”是一种傩时普遍运用的仪式之外,还有其他仪式。《周礼》中有这样的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雄,以索室驱疫。这里出现一个“方相氏”是谁仪式中的中心人物,他套着熊掌,脸上戴有四只眼睛的面具,穿着黑衣红裤,拿着武器,带着一群人到人们居室中去驱鬼。方相氏的装扮具有很夸张的色彩,显得恐怖凶恶,为的是能战胜、驱除各种疫鬼。这种诞生在上古时期的锥仪式,在汉唐时期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开展的规模都越来越宏大。方相就有四个,然后还有十二人拿着鞭子,弄出震慑人心的响声,还有“假子”五百人,都是小孩装扮,也戴着面具。队伍非常庞大,带着夸张诡异的面具是锥共同的特色。宋代以后,锥开始和戏曲结合,成为维仪式中有戏曲,戏曲中有谁仪式互相交融的形式,这就是谁戏。直到今天,谁戏在全国各地遗存甚多,因为其非常古老,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下面介绍几种比较著名的锥戏,以了解这种古老的宗教戏曲演出特色。安徽贵池地区的傩戏,在每年正月十五左右举行。在演出前一天晚上,要把装有“脸子”的箱子“偷”出来。第二天一早,从箱子中拿出“脸子”——就是脸谱面具,这个过程很隆重,叫“请神下架”。脸子摆放到祠堂或社庙的案台上,又要向天地之间各种神灵祷告一番,把他们迎接过来,让“脸子”具有神圣非凡的意义,然后才能带上脸子,准备演出。一般在正月初七开始演出,演出开始是几个小戏,然后是本戏,这些戏曲一般都带有神鬼内容。其中最不可少的是关公戏的演出,演《关公斩妖》,关公在古代社会是正义和神勇的象征,所以在驱鬼逐疫的傩戏中必不可少。不仅贵池地区的傩戏如此,在其他的傩戏中关公戏也是最为普遍和不可或缺的。到正月十五,演出结束之后,又要通过仪式,很谨慎小心地把脸子装到箱子中封存起来,这叫“送神上架”。贵州一种叫地戏的傩戏,流行于安顺市地区。地戏演出之前,也要很虔诚地到庙里请出脸子。然后众演员带上脸谱,在“正派主帅”的带领下,到村寨的公共场所燃香放炮,主帅念诵驱鬼逐疫、祈福的祝词。接着就是进入每户人家,同样是要主帅念诵祝词,主人家摆着香茗点心水果以享神灵。这叫“开财门”。村寨中每户都“开财门”之后,地戏的演出人员就进入空旷场地,进行傩戏表演。地戏演出的都是战争题材内容的戏曲,古代的战争中很多英雄也已经被神化,所以这也是以神灵为主角的戏,比如《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这些时间比较长的本戏演出结束后,演出者戴着和尚、道士脸谱上场演出一些短剧,然后念诵祝词。整个过程结束。从上面简单介绍也能看出,傩戏是宗教仪式和戏曲艺术的结合。两个地方的傩戏在演出开始前,都要通过一定仪式才能把“脸子”取出来,这说明脸子在傩戏中的确占据着很重要甚至是很神圣的地位。所以说,造型夸张、狰狞恐怖的面具是谁戏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也是与商周、汉唐催仪式中黄金四目的“方相氏”是一脉相承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71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