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贵池 > 贵池美食 > > 贵池方言嘎气

贵池方言嘎气

2022/6/6 来源:不详

北京知名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648926.html

“嘎”是我们那里的方言,意为“家”。它既可以是一个名词,也可以是个动词。

天色渐晚,你走在小城的马路上,迎面来个熟人,这时候你们的对话,大半会是这样:“哪里气(去)”“嘎气,嘎气(回家)”。

“嘎”要发平声,音调慵懒绵长,“气”要缀在“嘎”的尾巴上,短促而活泼。小城没有什么夜生活,太阳落山了,不回家还能去哪儿呢!

我的这座小城——贵池,坐落在长江南岸,从前是个码头城市,西接江西,东接浙江。铁路兴起,水路衰落之后,它就慢慢萧条了下去。

别看小城面积不大,城里的老人们却很以方言为傲。过去这里的水路可以直达南京,商贸往来频繁,所以小城的方言既不像赣语,也不像吴语,而是类似江淮官话。

小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老人说,“恩个晓得南京?南京啊就是金陵,过去皇帝居的地方,我们港的话跟他们就差不多,算是普通话嘞!”

但事实上,小城方言要离普通话差十万八千里呢!即便读音一样的词汇,也有不同的含义。

早年间有知青来小城,不辨南北,偶遇一老妇人河边洗衣,便上前打听:“奶奶,秋浦路怎么走,我们是上海的知青。”

结果话还没说完,老人家的洗衣棒槌就打将过来:“你个小耗子,我这么大年纪了,你还要调戏我。”

原来本地话里“奶奶”是老婆一词的专属,而真正的奶奶,则要将这第三声转化成第一声。平仄而已,意义却大不相同。

往前数个十三四年,我们这儿从菜市场到学校说的都是方言,如果有谁说了普通话,那是要被鄙视的,因为这意味你这个人爱摆架子,耍官腔,喜欢故弄玄虚。

记得高中有一位政治老师,就曾在课堂上,和我们抱怨过某位在帝都工作的学生:

“哼,嘎来(回家)居然和我港(说)普通话,大城市工作,了不起,连家乡话都不会港(说)了,忘本!”

当时课堂上哄笑成一团,大家无法理解,一个人外地待几年,怎么会连土话都忘了呢?当然,大家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也都成了这样的人。

我们这波同学,不管成绩好坏,外地工作的占到了六七成,不少人觉得“只有混不好了才会回来”,而且这里的外地,也就是北上广深几个特定的大城市。

我们像着了魔一样地开始各种漂,以至于过年回家才发现,方言早已成了老街弄堂里大妈大爷的专属,周边乡镇村舍里的俚语,才是今天小城的主导。方言,永远属于住在这个地方的人,人走了方言也就没了。

方言是流动的家。

我站在小城的市中心,熟悉的建筑已经不多了。乳白或者淡黄的瓷砖已经有点发黑,经年的雨水,沿着微微突出的窗台,留下褐色的痕迹,从砖缝间一直爬下来,勾勒出衰颓的姿态。

远处市郊,一批批几十层高的联排大楼正在拔地而起,他们的名字叫曼哈顿,西班牙花园,或者罗马公寓之类。他们属于小城的新驻民。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有点悲伤,虽然这并不应该。我们离开了小城,小城也远离了我们。我们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朝着两条不会再度重逢的路,继续走下去,这本是人之常情。

但是,只要再听到一声熟悉“嘎气”,我心里总会酸酸的,因为我知道自己再也“噶”不去了。我的故乡,只能活在我的记忆里。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离家生活,今年刚好第8年,我没有少年白鬓毛自然不会衰。我多么希望有一天,当我回到小城的时候,也能有儿童同我说说话,不管说什么,只要是方言就好。

年2月21日瑶瑶写于杭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5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