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草根文化池州傩戏
2024/10/10 来源:不详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傩戏源于古代,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贵池傩戏演员的面部不化妆,一直沿袭戴面具演出的传统。面具采用枫杨木雕制,油漆彩绘,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戴红布帽子予以装饰。贵池傩戏服装比较简朴原始,一般都是明代服装样式。早期各宗族大多因陋就简,土布制成斜襟长袍,用黄山栀染成茶色或用靛兰染成兰色。后来,也用颜色勾绘花纹图案,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各角色的脸谱扮相,包括冠戴、头饰、髯口均在面具上予以表现,形象鲜明、生动,富有个性。池州傩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雕、绘画等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也是研究古代文化、地域风情、民俗工艺的文物。傩戏的面具图片来源:百度搜索在茅坦山湖村中老屋唐、新屋唐、阳春王以及项家四个自然村结成一个傩戏会,共用一堂(共十九尊)面具。每年正月十四与十五两日为四村傩戏日期,山湖村唐、王、项三姓的踩马分为“踩地马”与“高跷马”两种,分别在傩戏不同的场合中。山湖村的“踩地马”由四名十二岁至十四岁的男孩担任(所以每两年便要更换演员),用于请神和“出圣”(指在请神仪式后抬面具游村)。请神在神堂举行,将面具之神一一传递陈列于龙床时,四少年童子皆身着战袍,扎竹马,排一字形横队面向神案站立。然后由执事长者替他们戴上面具,开始踩马,称踩“启圣马”。启圣马后,便是“出圣”,以旗锣鼓伞为先导,后面是吹奏乐、彩旗、面具箱、狮子箱和童子四人的地马队。童子穿武将服,腰间扎竹马。竹马用竹篾编成椭圆形的无底筐为马身,再扎马头捆扎于筐的一侧,根据马的颜色糊以色纸(今改用绒布)。如关索骑红马,鲍三娘骑白马,还有黄马、黑马。踩地马有“发令”(舞令旗)、“溜马”、“交战”等动作,尽展古代战将风采。“出圣”至各村踩地马,队伍最后来到社树下向社树礼拜后,四童子开始踩地马,亦称“启圣马”,踩完地马后,队伍返回本村,在神堂前踩“落圣马”。踩马的少年们图片来源:百度搜索傩的宗旨是驱鬼逐疫,以商周时期《周礼》的文字记载为始。数千年来,周代傩仪延伸为傩俗,衍为傩戏。在流传过程中,融入了诸多文化艺术因素,包括诗、歌、乐、舞、戏等,这给文化艺术的起源和发生带来了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