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傩戏一眼千年活非遗

2023/4/11 来源:不详

傩戏表演。(资料图片)

散发敬祖致祥、祈愿太平的新能量

2月15日,元宵佳节。以“傩戏”闻名的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年青山庙会暨傩戏精品展演在刘街社区揭开帷幕。

绿油油的油菜和小麦透着早春的亮色,微风送来铿锵的鼓乐,一列列身着彩衣、举着旗伞的乡傩队伍,迤逦行进在田埂上。开道锣、“傩神会”牌、“肃静”牌、“回避”牌在前,村民手执刀、枪、戟、锤、矛等古代兵器模型紧跟着,后面彩旗队、锣鼓队、细乐队,引导簇拥着漆金雕龙的“龙亭”。“龙亭”里供奉着这场乡村民俗文化盛会最重要的器物——五色斑斓、造型各异的傩神面具。

乡傩队伍前往青山庙旧址“朝庙”。激烈的锣鼓和鞭炮声中,走在队伍前面的年(香)首,手执五色“神伞”,健步来到庙前,用沉郁抑扬的声调,高喊“朝庙舞伞段”,“姚村”“茶溪汪”“南山刘”“南边姚”“西华姚”“荡里姚”,六支傩戏队伍鱼贯入场……

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池州傩,是一种以“社”为单位、“戴面具表演”、目的是驱邪纳福的古老民间艺术形式。它曾流传于九华山麓方圆百里的贵池、东至、青阳和石台各县(区),现主要集中在贵池区梅街、棠溪、墩上和里山等乡镇(街道)。

观众翘首以盼,来自长三角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架起“长枪短炮”,无人机在天空中嗡嗡作响……肇始于明朝的青山庙会,已成为贵池区具有丰富民俗内涵和文化价值的“知名品牌”。

傩,孕育于新石器时期,萌于夏商,形成于周,规范于“礼”。从最早驱鬼逐疫到宗族请神敬祖,从个人祈福还愿、治病去灾到祈求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民间一路传播到皇宫、军队、寺院,无处不在的傩文化,贯穿了中国文明发展史。

《论语》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严整衣冠站在台阶上“迎傩”——这种民俗凝结先民们了在筚路蓝缕奋斗中认识自然和自身历程的丰富资讯,镌刻了先民们强烈的生命情感,反映了百姓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毅力和“娱乐精神”,得到孔子的包容和尊重。

池州傩戏正是《论语》中所说的“乡人傩”。剔除了糟粕,它散发着敬祖致祥、祈愿太平的新能量。青山庙会上,《伞舞》《打刺鸟》《魁星点斗》……一幕幕演出让观众们沉醉,人们送上阵阵喝彩。

屈原在著名的“以巫化情”作品《九歌》中长吟:“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刻画了神话中众神降临名山的缤纷景象。描绘青山庙会傩戏演出神话场景,将这名句稍作改动,将传说中雄奇瑰丽的楚地“九嶷”,换成钟灵毓秀的“九华”,似乎也恰当……

戏曲艺术的“活化石”

虎年春晚,来自三星堆、目前出土的世界最大体量青铜面具,伴随翩翩的创意舞蹈《金面》亮相,惊艳全国观众。

巨目、巨鼻的三星堆青铜面具,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兽面图案,商周青铜器上普遍而多样的饕餮图形、《山海经》里各种异兽怪禽……这些艺术形象,融合了上古时期人们缺乏知识技术积淀、凝视自然与历史的无限深渊时的想象与观念,它们造型雄奇,内涵丰厚,富有威慑,还带着“人类童年艺术期”的几分耿直、稚嫩、可爱。

这些形象及衍生的艺术灵感,经常在当代舞台艺术、商业设计、网络文学中闪现,隔了数千年,现代人注目这些远古文化艺术符号,几乎是瞬时受到冲击和震撼,因为它们是“心灵的艺术”,是自然和社会运行的伟力以及人类自身力量内化于心的艺术结晶,现代人同样有感受、有共鸣。

面具一带,傩戏开演。明朝以降数百年间,池州飘着禾麦清香、散着尘土气息的田野间,成为傩文化生长的沃土。

如今,池州当地刘、姚、曹、章、柯、吴、汪等数十个大姓家族,每年两次举行傩仪祭祀活动,正月初七至十五举行的叫“正月傩”。池州古时是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封地,农历八月十五,当地人祭祀这位编纂了《文选》的古代政治文化名人,叫“八月傩”。

没有弦乐伴奏,只应和着简单、粗犷的锣鼓铿锵,傩戏艺人带着神秘朴拙的面具登场——面具是家族最重要器物之一,代代传承、精心保管,平时容不得一丝不恭、不洁玷污。他们演出心口相传、不同家族不同规式各自代代传承基本不走样的秘戏。戏剧动作浑朴拙怪,这山野乐舞、古老礼仪,仿佛附着了远古的召唤,充斥奇异而有魅力的文化符号;唱腔粗犷简陋,夹杂着山歌、号子、采茶歌谣等方言土调,散漫不羁却有种奇异的力量,屏息凝听时动人心魄。

池州傩戏无职业班社和专业艺人,面具有生、旦、净,无末、丑,既有完整故事的傩戏,也有范式成熟的傩仪、傩舞。演出包含杂技、魔术等,精于此道的民间艺人展示精彩炫目的绝活时,颇让观者惊骇动容。

池州傩戏,不是单纯的的娱乐舞台,而保留着原始宗教和家族礼仪活动的影子。戏里戏外,乡民无不热忱肃穆,固定的仪轨、程式,透着敬天事人的庄重。来到盛大、喜庆的池州傩戏舞台边,观众仿佛进入一种从未断流的古老文化深层的缤纷神话世界,在这里,他们感受先祖们开拓奋斗的精神,感受贯通数千年的历史感和天人交战的命运感。

这是“百戏之祖”,是“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它集中、系统地保留着特殊的古老文化。著名剧作家曹禺曾把傩戏及其面具比喻为“可以同长城相媲美的奇迹”,并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感叹。

如果能经过更时尚更精致的技术表达,安上年轻人当下的审美“接口”,古老的傩戏有很大的潜力,转换为散发青春魅力的精彩当代艺术。

盛世传承的民俗乐章

虎年正月十三,贵池区梅街镇源溪村的村民们重新戴起面具,举起旗伞,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按照世代相传的路线行进,傩舞《古老钱》又唤回乡民的集体记忆。

旗伞遮云,傩腔悠扬。在社树下行礼拜之仪后,戴“玉帝”面具和戴“土地”面具者开始对舞。舞毕,领头的“会首”大声喊断:“古老钱、古老钱,(嗬!)里面方来外面圆,(嗬!)风调雨顺,(嗬!)国泰民安。(嗬!)……”演员独舞,单手执伞迅速腾挪跳跃,越舞越快,锣鼓急速敲响,仪式达到高潮……

1月15日,池州市梅街傩文化展示馆开馆,池州傩的保护传承迈上一个新台阶。目前,梅街傩以社(傩事会)为单位,现有傩事会27个,梅街傩文化展示馆是年池州市非遗项目,面积约平方米,设有展示厅、陈列厅和传习所三个区域,展示傩面具、傩服装、傩道具等实物及傩仪、傩舞、傩戏等傩事活动资料,是梅街傩文化传承、研究场所。长期以来,梅街镇促进传承,演出和利用协调并进,使梅街傩戏在保持特色基础上得到持续发展。这个镇利用古民居古祠堂、传统演艺和传统节事等旅游资源,探索“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特色旅游线路,做实源溪、刘街、峡川、乌石等村居乡村旅游,打造全省闻名的傩文化小镇和特色文旅小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近年来,池州市不断加强非遗保护力度,出台池州市非遗保护办法,设立市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开展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形成政府主导、部门牵头、社会参与的良好非遗保护氛围。

“一眼千年”的傩戏,带着古老的历史学、人类学信息,还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地传承。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41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