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流行的师公戏,是由师公歌舞和古傩仪式
2024/8/9 来源:不详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pf.39.net/bdfyy/tslf/240412/w4oelgx.html广西壮族自治区流行的“师公戏”,是由祭神驱鬼的师公歌舞和古傩仪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广西古代傩祭盛行,由宋至明,屡见于文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宋徽宗时“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甚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傩舞面具如此丰富,足证广西傩仪之繁荣。广西以假面装扮诸神,歌舞禳灾祛邪的宗教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汉、壮、毛南、瑶等各族,都把跳神的巫师称“师公”,把师公酬神歌舞叫“调岑头”、“跳庙”、“唱师”、“跳师”。师公们说自己属于道教的“茅山派”。平话师公戏展演早期师公戏叫“搬故事”,表演者都是受过戒的师公。师公受戒,要经过神秘的“上云台”等仪式。受戒之后,即被认为有了管鬼、捉鬼、治鬼、驱鬼的特异功能。师公戏的演出在师公法事中进行,内容与法事有关,所演都是“神”的故事,如《三元》、《北帝》、《雷王》等。广西一些被神化了的地方性的英雄和杰出人物,也进了师公戏,如《莫一大王》、《冯三界》、《甘王》等。后来受儒教的影响,也演二十四孝的故事。广西师公戏“木面师”早期师公戏演出戴面具,穿红衣,称“木面师”。表演前,先要唱“三元”,谓之“打引”或“忌”。后来改用纸面脸谱,穿戏服,叫“扮面师”。演出前仍要立三元神位,叫“安神插帐”,然后才能开演。正戏演毕,还须有“天官赐福”。演员将事先谁备好的米,分给愿主的亲戚和在场观众,以示“天官”已把“福”赐给愿主,并荫及乡里。安徽贵池、青阳山区也有傩戏。每年夏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唱两夜,或加初十、十三,共唱四夜。傩神庙傩戏班子由宗族成员所组成,演出在宗祠祭祀时进行,因此在巫术和道教以外,有更强的儒教色彩。贵池乡间有傩神庙,供奉“本境嚎啕要戏之神位”。傩戏演出,谓之“嚎啕神会”。演出的第一个仪式是迎傩神。正月初六晚上,派人去祠堂里把装“脸子”的箱子“偷”来,送到傩神庙或社神庙的神台上。第二天-早,开箱将脸子请出,由四人抬着,旗锣铳伞开道,烧纸放炮,迎到祠堂,摆在“龙案”上。此谓“迎神下架”。贵州傩戏接着有“请神”仪式,请天上地下一切神祗,包括龙神、谷神、田公地母、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府县城隍、桥梁使者,水口、港口、路口、寺庙的“嚎啕耍戏诸神”(包括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贴旦、八小生在内的艺术神)。继而是“摆位”,即“请二郎戏神进门安位”。然后将脸子分四排摆好,祭祀一番,才能戴上演出。正月初七夜场,必循序演《舞伞》>、《打赤鸟》、《五星齐会》、《拜年》、《先生教学》等小折戏。最后一场结束前,必演《关公斩妖》。贵州傩戏正戏中还插演其他小折戏,如《舞回子》、《问土地》等。贵池傩戏还有几个本戏。正月初七夜演出《刘文龙赶考>》,初十夜演出《孟姜女》。此外尚有《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平辽记》等。正月十五夜,演完正戏之后,举行新年斋,然后敲锣打鼓,烧香放炮,送神——将脸子装箱,恭送到祠堂神台上,谓之“送神上架”贵池傩戏保持着原始的演出方法,不用丝竹,有时演员喊叫一些吉利话,观众随口应和。池州傩戏所用面具,为柳木制作,共三十六个。池州傩戏《陈州放粮》的脚本,是词话体的说唱本。与明代成化年间刊行的“说唱词话”之《包龙图陈州粜米记》前半《打查驾》的唱词对白几乎完全相同。池州傩戏《花关索》的剧本也是代言体与叙述体参半,七字句与长短句混杂。其齐言体唱词大都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之《花关索出身传》相同,其宾白则全用代言体。不难看出由行傩祭神的歌舞说唱而过渡到戏曲表演的足迹。